ARTICLE最新文章

2022.02.25 以父之名開業 看重全人醫療

  • 主題:專題
  • 期數:387(2022年3月)
  • 作者:陳琇玲
我從小喜歡烹飪和繪畫,把家政系當做第一志願。高中時期在校成績優異,老師鼓勵我填牙醫學系,想到牙科是一個富有藝術性的醫學專業,後來我考上了北醫牙科。小時候,父親常拿《杏林三傑》一書給我們看,後來我跟三個哥哥各自投入不同醫療領域。父親退休後,我們夫妻決定在台北開業,特別以父親的名字為診所取名:「天惠牙醫診所」。診所小姐接聽電話都會說:「天惠,您好!」每次聽到都會想起父親一直跟我們在一起,希望把父親行醫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

父親是一位看重「全人醫療」的醫師,也是我學習效法的榜樣。我常跟年輕醫師說:「我看病人不是一張病歷或健保卡,而是一個有故事的人。」看診之餘,我會關心病人身心靈的需要,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此外,我也把握機會向病人傳福音,邀請病人去聽福音音樂會、參加幸福小組,讓診所成為傳揚福音、為主得人的禾場。

來自父親的愛與安全感

年幼時,父親看診再忙,都會為我停留一下下,把我放在翹腳上搖一搖、盪一盪,這是來自父親的疼愛,也是愛的傳承。父親會騎膨噗仔(威士巴機車)載兩大四小出去兜風,或到鎭上的農業改良場撿玉米,我站在最前面,感受父親又大又溫暖的手,這是來自父親的安全感。

父親每天辛勤工作,從不拒絕半夜急診,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憐憫人的病痛與需要。父親寡言,診療病人時只問:「安怎?(台語)」頂多再加三字:「隊甘苦?(台語)」。然而,如同五星級餐廳大廚在餐車煮牛肉麵,前馬偕外科代主任甘為小鎮家庭醫師、鎮上唯一的外科醫師,使鄉民「吃到了牛肉」得到了大大的幫助和關懷!父親決定歇業退休、醫院營業的最後一天,許多人風塵僕僕來到鎮上,為要跟老醫師說謝謝和道別。父親常常讀德文醫學書到半夜,學識淵博,待人十分謙遜和氣,我在幾個哥哥們身上也都看到這樣的精神。

身體力行活出信仰

兒時記憶中,父親常在飯桌上講笑話,父親會台語、英文、日文和德文,19歲才學華語,經過他的口講出的華語,都是笑點!全家人一起吃飯,沒有人在訓話,只有笑聲連連。父母從來不吵架,不曾在孩子面前對彼此說過一句重話,彼此非常相愛,互相配合幫助,同心合意為家庭、醫院、教會付出,讓我們學會什麼是付出的愛。信仰的傳承不只是神學和宗教行為,而是生命的更新。父親以上帝的眼光及價值觀,身體力行活出主的樣式,做合乎上帝心意的事。

傳承視病猶親的精神

父親雖然個性內向,對人卻滿懷憐憫,他以信仰的眼光來看待行醫志業,如今我們也是如此看待所從事的醫療工作。無論上帝把我們放在什麼位置,都要順服上帝的旨意,做好僕人的本分。父親從不限制我們未來的人生志向,只是分享他的人生經驗與建議,讓我們自由去發展。現在我有兩個女兒,一個讀中醫、一個讀牙醫,我們為下一代預備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孩子自由發展所長。我也常教導孩子要謙卑不自誇,要盡到自己該做的本分,更要有愛人的心及屬主的生命。無論是我們這一代或下一代,都要把父親對病人「視病猶親」的精神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