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22.07.01 從韓偉故居憶我的父親

  • 主題:人物故事
  • 期數:389(2022年7月)
  • 作者:韓華寧
兩年多前在神奇妙的帶領之下,我和先生還有小女兒從香港搬來台灣,因為先生在中原大學任教的緣故,我們來到桃園中壢定居,從來沒有想過30多年後會再回到台灣。今年2月19日,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具有特別意義的日子,我們夫妻和母親(韓吳期敏女士)受邀出席陽明交通大學「韓偉故居」的開幕禮拜。 

「韓偉故居」的構思源於陽明剛卸任的郭旭崧校長,他是陽明醫學院第一屆畢業生,為了保存陽明的歷史並對父親身為創院院長的懷念,趁著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之際,提議將父親任期時的校園官邸改建成一個紀念館。在新任陽明交通大學林奇宏校長的同意及支持下,幾位早期的陽明畢業生及同仁成立策劃委員會,於去年底開始進行工程。 

故居承載我與父親的回憶

「韓偉故居」承載著我和父親相處的回憶。屋裡屋外的各個角落依稀可見到他的一舉一動,聽見他親切嘹亮的聲音。父親和我之間的話並不多,他的身教過於言教,對我影響最深的是他的信仰,他對神的專一,完全的信靠與順服,讓我感受到,他雖然不在我們中間,卻仍然向我們說話。 
    
我是家裡的老么,也是唯一的女孩子,父親特別疼愛我。兩個哥哥在中學時期就到國外唸書,父親因捨不得我離開他的身邊,直到高中畢業後,我才出國唸書。高中那三年,我與父親有更多相處的時間,也留下許多深刻難忘的回憶。儘管父親身上有許多的身份和職稱,包括:韓院長、韓長老、韓教官、韓董事長…但對我來說,他就是一位非常愛我的父親!

父親留下最寶貴資產是信仰

父親離世後並沒有留下什麼的財產,但他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資產,就是信仰!父親傳承信仰給我們三個孩子,對我的生命帶來相當重要的影響。父親對我的愛不只是口頭上的言語,而是透過行動表達完全的接納,讓我更能感受天父無條件的愛,也幫助我渡過人生中許多的風浪。想起父親離世前曾說過的話:「你們一定要相信,我們信的神,絕對沒有信錯!」如今,這句話仍為我帶來很大的安慰和鼓勵。

父親擔任陽明醫學院創院院長期間,我們就住在校園官邸裡,這裡充滿許多我與父親的回憶。高一通勤上學,父親每天早上都會開車載我下山到公車站搭車;住校期間,每週一早晨父親會開車載我返校,路途上父親總會要我用英文朗誦「箴言」,只要唸錯一個字,就要從頭再唸一遍,可見父親相當看重讀經的準確性。週日晚上,父親會帶領我們進行家庭禮拜,一起讀經、唱詩、禱告。因著父親對神的敬虔及對神話語的看重,也培養我有一顆敬畏神的心。

保留父親的聖經和一幅畫

每天清晨父親都會跪在床邊禱告,床邊放著一本禱告冊子,裡面寫著每位家人的名字,為家人提名禱告,並列出許多事項逐一代禱。父親很少在家裡談公事,下班回到家大多時間都是陪伴家人。晚飯後,父親會站在鋼琴旁邊,隨著我彈奏的旋律,父女一起唱詩敬拜神。父親不會因為自己是院長就擺副架子,他相當平易近人,常親切地跟學校工友和警衛打招呼,或是去到運動場跟學生打球。父親一生過著簡樸生活,只要有一顆包子和一碗蛋花湯,就能感到滿足。父親也經常把政府配給的物資,分送給學校工友、警衛或有需要的人。
    
父親離世後,我保留他生前的一些物件,其中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的是父親的聖經和一幅畫,現今這兩樣物件都展示在「韓偉故居」。父親的聖經幾乎每一頁都有他端正有力的字跡,我請校方特別展示「約翰福音」,因為這卷書是父親最喜歡且最常傳講的一卷書。至於那幅畫,以前它被掛在飯廳的牆上,描繪一位老年人合著雙手為著桌上的一碗湯和一塊麵包做謝飯禱告。小時候,父親刻意要求母親每逢週六的午餐,只準備湯和麵包,為的是要我們學習為有食物感恩。這兩樣物件隨著我「漂流」在外30多年,先是美國,再是香港,如今它們算是「回家」了! 

父親以身作則實踐醫療傳道

1983年,父親趁著安息年休假期間,下鄉到恆春基督教醫院看診服務,付諸行動去回應神的呼召,以身作則成為眾人的榜樣。他就是一位「說到做到」的人!然而,成立路加傳道會回應醫療傳道的異象,並非父親一人所能成就,而是有許多愛主的基督徒醫師一起同心同行,讓這個異象得以實踐,並且不斷傳承下去。感謝神,在不同的時代,興起不同的人,來完成祂所要成就的工作!

我深深盼望「韓偉故居」讓眾人看到的,不僅是父親一生的成就,或是他對社會的貢獻;我更希望故居的展覽能見證他在生活不同領域裡:家庭、教會、醫學教育、社會關懷、醫療傳道,活出他的信仰及人生召命。我深信,這也會是父親所期許的。盼望父親的生命寫照能激發這一代的年輕人,不論是在求學階段或是在職場,有真知力行的精神和服務社會人群的胸懷,肯犧牲,肯背負使命。因為這個世代需要更多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