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TICLE最新文章
ARTICLE最新文章
2023.07.01
兩代同是路加人 傳承醫療傳道使命
新竹臺大分院急重症醫學中心主任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路加傳道會執委 蔡孝恩醫師
出生於基督教家庭、本身從事護理工作的家母(韓非比)與擁有相同信仰、年輕時就立定志向要獻身醫療傳道的家父(蔡朝仁醫師)於1975年結婚後,深感偏鄉醫院的缺乏,一起跟隨家父大學學長兼摯友、時任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簡肇明醫師的腳步,南下恆基服務兩年。
父母南下恆基服務 投入偏鄉醫療傳道
1976年,簡肇明醫師回台北接受裝備,由家父接任恆基院長。當時家父「校長兼撞鐘」,除了要照顧12床的住院病人,每天要看百人次的門診,全年無休值班待命,還要駕駛救護車前往山區進行巡迴義診服務。每當遇到病人需要輸血,家父多次挽起袖子捐血給病人,後來馬小姐(馬立娜宣教士)覺得這樣不是辦法,就聯絡附近軍營的長官,請求國軍弟兄來捐血,才解決「醫師兼血牛」的窘境。家父因常需要自行操作
X光設備,並且穿著鉛衣跟著病人一起接受
X光透視。後來因醫療業務上的需要,家父也派遣同工到台北馬偕醫院接受相關放射檢驗訓練。
遇到病人在醫院過世,家父必須單獨一人駕駛救護車把病人遺體送回家裡。某個晚上,他前往關山行經一條蜿蜒山路,路況相當漆黑且顛簸,病人遺體突然從救護車後座木板上翻落,家父只能趕緊停車,把遺體復位固定好後,再繼續前行。早期在尚無救護車的年代,芬蘭籍宣教醫師則是把病人遺體綁在身上,騎著摩托車載回去。每逢聽家母提起這段往事,非常欽佩西方宣教士的愛心與勇氣。
家母回憶起婚後兩年與家父一同在恆基服務的經歷。當時恆基人手設備不足,格外辛苦忙碌,常常身心俱疲,眼淚總是往肚裡吞。但是,芬蘭籍同工馬小姐(馬立娜宣教士)、巴小姐(巴庭花宣教士)及秘佳理牧師夫婦時常給予家父家母溫暖的陪伴與鼓勵。至今家母仍認為在恆基服事的歲月,是36年婚姻生活中充滿快樂回憶的兩年。
路加草創時期兼任總幹事
1977年,家父在恆春認識正在服役的翁瑞亨醫師,兩人一見如故,也因此認識了一群愛主的年輕基督徒醫師,大家經常聚在一起禱告,分享醫療傳道的異象。後來,這群基督徒醫師在韓偉院長帶領下成立了「中華醫藥傳道會」(路加傳道會的前身)。韓師母(韓吳期敏女士)每週都會幫這群年輕的醫師太太們上課,其中讓家母印象最深的啟發就是「要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家母也在韓師母的帶領下,明白神的心意與使命,願意靠主學習謙卑與忍耐的功課,成為先生與家庭的後盾。之後,每週二晚上韓偉院長召聚幾位醫師同工在我們家進行禱告會彼此交通;每週四晚上國泰醫院團契也是在我們家聚會,如此持續了十幾年。我跟舍弟從小跟在父母身邊耳濡目染,醫療傳道的種子也漸漸栽在我們心中。
1977年,我們全家從恆春搬回台北,家父在台北國泰醫院接受外科及心臟外科訓練期間,曾在路加傳道會草創時期兼任三年總幹事(1984-1987年)。家父受到當時台灣心臟外科泰斗洪啟仁教授和朱樹勳教授15年期間的關愛與栽培,在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及成人心臟手術皆有涉獵專精,奠定後來在嘉義基督教醫院(1992-1997年)及屏東基督教醫院(1997-2011年)服事期間,分別開創當時在地心臟手術的先河,也用醫學中心等級的重症醫療服務來傳揚福音,回應年輕時從神領受的醫療傳道呼召。
嘉基服務提升在地醫療水準
1990年,家父因工作過度操勞病倒,再度思考醫療服事的方向。恰逢嘉義基督教醫院通過區域醫院評鑑,翁瑞亨院長便邀請家父協助醫務發展與正在進行的醫院擴建事宜。1992年,家父就任嘉基醫療副院長,經過兩年的籌備成立「心血管中心」,開始進行嘉義地區前所未有的心臟手術(先天性心臟病手術與成人心臟手術),也帶動嘉基整體醫療水準的提升。當時醫院有媽媽禱告小組,常常為醫院的事工守望禱告,並且配合院牧部的福音出擊,一同見證神的同在與嘉基的興旺,也見證醫院團隊不斷茁壯及嘉基升級為區域教學醫院的過程。
家母一直很擔心我們兄弟兩人離開大都市,學業會受到影響。感謝主的帶領,賜給我們很友善的教會學校,在美麗的校園及人文氣息環繞的氣氛中,學業表現並不會比不上在大都市升學的同學。離開大都市緊張的生活步調,全家人有更多時間相處,一起閱讀、外出踏青,也改善了親子關係。我就讀醫學院期間,有次去家父主持的心臟手術見習,加深了我未來希望用外科手術來服事神的決心。
參與屏基擴建工程 開展海外醫療事工
1997年,屏東基督教醫院董事會鑑於嘉基已步入軌道,邀請家父繼續南下發展挪威差會委託「路加傳道會」經營的屏基,在簡肇明醫師、大王榮德醫師等同工的鼓勵之下,家父在嘉基服務屆滿五年後,前往屏基就任院長。那時候屏基正在進行醫院擴建工程,經過招兵買馬建立團隊並升級醫療設備,重複當年在嘉基含辛茹苦的經營擘劃。兩年半後,屏基成立心血管中心,開啟屏東地區前所未有的心臟手術,整體醫療水準突飛猛進,逐步從地區醫院升級為區域教學醫院。
當時屏基的口號:「病患不過高屏溪」、「沒有圍牆的醫院」、「哪裡有需要就去哪裡」,就是屏基大家庭胼手胝足、同甘共苦所建立的宏大目標。當時還在唸醫學院的我,每逢聽父母講到醫院發展的甘苦與經歷神的供應,覺得讀醫真的是神給我們的恩典。家父曾說:「不是我們能做什麼,乃是神幫助了我們,才完成了這些工作,只有將榮耀歸給神!」後來,除了提升屏基整體醫療服務,在時任董事長簡肇明醫師的支持下,也逐漸開展海外醫療事工,回應早年外國宣教士醫療傳愛的行動。家父在屏基服事期間,參加全院禱告會與晨會,帶領醫師團契聚會,也帶領許多醫師同仁和病患信主,留下許多美好的福音腳蹤。
信仰與職涯發展 受父親影響深遠
家父的信仰生活與行醫態度帶給我很大的影響。即便工作再忙,家父仍不忘每天晨更靈修、寫日記、親近神,成為我學習效法的榜樣,這也是他工作能力的來源。另外一項重要的學習就是:「建立團隊,培養人才,僕人領導」,還有就是:「禱告」。這些都是後來我當主治醫師、接任科主任之後,發展開心手術以及重症醫療的心得。感謝主,我們團隊在新竹地區建立了醫學中心等級的開心手術及葉克膜團隊,臨床表現成果不亞於醫學中心。如同,詩篇127篇1節
(所羅門上行之詩):「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我要把這一切的專業能力、榮譽及榮耀都歸給全能神。
從醫學院畢業後,很多同學選擇躲避兵役,但是我知道不能這麼做。家父鼓勵我報名外交替代役,前往邦交國進行醫療團服務,維持臨床學習以及培養跨文化生活的能力與視野。我很幸運地錄取,前往西非布吉納法索醫療團,經歷一年半的海外服役生活。過程中,雖然曾罹患瘧疾與傷寒,但是經歷神即時的恩典與陪伴,使我能習得法文,並且順利退伍,也錄取醫學中心住院醫師的訓練資格。感謝父親那時候鼓勵我去面對兵役這件事情,完全不考慮逃避這個選項。家父家母那時也跟著台灣親友團到國外駐地探望,備感溫馨。這個難得的駐外經驗,讓我的人生大為改觀。
外科住院醫師訓練期間,我每天早出晚歸、日夜顛倒,父親成為我的職涯教練。我很幸運地成為那一屆台大心臟外科唯一的總醫師,科內老師們充分授權與指導,讓我能夠登堂入室一窺心臟手術的奧妙,更能與父親在醫學專業上有更深入的討論。父親說,我的機會很好,神恩待我能夠在台灣最大的心臟手術中心接受訓練,達成了他以前無法觸及的夢想。可惜在我升任主治醫師的那一年,父親因病離世榮歸天家,我失去了能及時諮詢的父親。後來,我遇到重要抉擇與團隊發展卡關的挫折時,只能更加倚靠神。家母有時聽到我的苦惱,無從給予建議時,每每勉勵我:「倚靠主,神是聽禱告的神,神也是孤兒寡婦的神,神不會撇下我們!」這句話是實在的,神是信實的!
父子同是路加人 用醫療服事人榮耀神
感謝神,帶領家父和我成為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而且兩代都是路加人,一定有祂的美意,我們也見證許多神的信實與大能。舍弟從事口腔外科,常常為路加傳道會中華牙醫服務團的事工奉獻。我們願意擺上自己微薄的五餅二魚,求神繼續開恩帶領我們,能夠回應呼召,努力奔跑前面的路程,成為合神心意的器皿。至今,我仍謹記父親的叮嚀:「雙手為主所用!走主的道路!用最好的醫療來服事病人,榮神益人!」
身為路加人,我鼓勵年輕一代的醫療人員或醫學生,首先要好好裝備自己,尊重自己的專業,擁有良好的品格,並且清楚神的呼召,更重要的是:與神建立良好的關係。不是一定要去偏鄉或海外從事醫療服務,才是投入醫療傳道;只要在自己所屬的醫院單位,盡全力去服務關懷病患,成為神恩典流通的管道,就是實踐醫療傳道。最後,我也用一段經文跟大家彼此勉勵:
「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並且他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哥林多前書15章10節)
▲蔡孝恩醫師(右)與台北台大醫院葉克膜外接團隊至屏東基督教醫院,與蔡朝仁醫師(左)合照
祝福路加傳道會 迎向下一個50年
1871年,來自加拿大的宣教師馬偕來到台灣,開始學習台語在這塊土地上拔牙、行醫、宣教、辦學;一百多年後,馬偕成為台灣很大的醫療體系。神透過馬偕起初所做的祝福很多人,看見神的祝福和帶領是漸進的。如今,路加傳道會已走過50個年頭,有許多見證人如雲彩般圍繞,未來路加人要繼續服事、繼續擺上、繼續禱告,一起跨越第二個50年、第三個50年,相信神會繼續使用路加傳道會成就更多、更美好的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