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23.07.01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與癌共舞(四)

  • 主題:信仰與健康
  • 期數:395(2023年7月)
  • 作者:張肇松醫師


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張肇松醫師

原則五:等待過程中尋求生命的意義——當神沒有答應立即醫治的神蹟時,我謙卑地擁抱神另外的奇異恩典,創造內在的力量與喜樂的性格

一個人生命的意義(Meaning)在於他存在的價值(Value),而價值又在於與他的關係(Relationship)。一個人存在的意義必然有其發生關係的對象,例如領袖存在的意義必然因為有其跟隨者,才能顯示出領袖者之意義;又如老師的存在必然因著學生的存在而顯出其重要與意義;醫生的存在也必因著病人而顯出其重要性。這個關係的建立就成為一個人生命的意義重要起始點,有了彼此依賴與需求的關係,產生了他的價值,一個人生命的價值也在於他的價值的重要性。

因此,由這個生命「關係—價值—意義」模式中,讓我們知道生命意義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價值的對象,而這個對象又給彼此帶來了盼望(Hope),就如醫病的關係,彼此互為存在意義的對象,而彼此也帶給對方生命的盼望,醫師給了病人醫治繼續存活的盼望,而病人也給了醫師生命價值的盼望,若能了解這深層的意義,醫病的關係能不彼此尊重,彼此關懷嗎?老師學生的關係亦如此;當失去了這意義的對象或盼望,人生也會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人存活的意義如此,但在永恆時間的長廊裡,誰是你我有限生命意義的對象呢?誰又能給你我生命的盼望呢?「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翰福音14章6節)主耶穌清楚地指示我們一條通向真理、生命的道路,生命就是付出,也只有重生的生命才知道生命的意義。

原則六:學習以敬拜讚美神的心抗癌——我接受愛我們的神祂專門於轉變癌症成為神樣式的終極好處的神蹟,我以敬拜耶穌的喜樂充滿我的心來讚美生命的奧秘。

敬拜讚美可反映喜樂的心,是具有醫治的功效的。聖經記載著:「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章22節)尼希米記8章10節也說到:「你們不要憂愁,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這靠主而來的喜樂正是癌症病人內在醫治的力量泉源。

箴言17章22節告訴我們,對那失去享受生命能力的人將會發生三件事:一、以悲傷和憂鬱取代喜樂,導致憂傷的靈。二、憂傷的靈抑制了痊癒的過程。三、憂傷的靈產生所謂的悲傷細胞,就可使骨枯乾了。悲傷的生活型態對整個人是不健康的,不健康的情緒狀態最後對身體產生了不健康的影響,就是使骨枯乾。相對地,我們應該選擇主的喜樂成為我們的力量,透過信心的禱告求主耶穌賜下醫治,讓自己有一顆充滿神話語的心,不斷地思想及背誦應許我力量及醫治的神話語。藉著個人的讚美和詩歌音樂來敬拜主耶穌,用敬拜讚美托住自己的心,以創造性的態度結合我們的靈魂體與天父的和諧,無論是在治療中或在末期,只要以心靈和誠實來敬拜主,確信自己的心與神一致,聖靈必全然掌管整個人。

箴言4章20-23節提到:「我兒,要留心聽我的言詞,側耳聽我的話語,都不可離你的眼目,要存記在你心中。因為得著他的,就得了生命,又得了醫全體的良藥。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身處癌症世界中,看見神給我們面對癌症的指導方針:

一、要集中專注於神的話語,「留心聽我的言詞(箴言4章20節)」: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說過,死亡的心理預備的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的心理反應也常是一個癌症病人相同的經驗,朋友與所愛的人也可能經歷它,當一個人經過這五個階段時能夠留心聽神的話語,專注在神的話語上,將會降低所面臨的癌症壓力。

二、思考神所說的,「不可離你的眼目(箴言4章21節)」:聖經默想對我們是一個有效的看見與感受神思想的方法,集中於一句或一段神的話語,一段時間是一種訓練。以賽亞書41章10節說到:「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原則七:面對生命盡頭做好死亡準備——藉著主耶穌基督的死裡復活,我接受死亡就是離開人世到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與死亡的新天新地。

癌症病人與所有的人一樣,無論是有病或無病,其所面對的終極目標就是如何面對生命的盡頭。每個人從出生的開始已注定走向死亡,在死亡的一端來看,我們可以說「每活一天就是每死一天。」這是一個生命的事實,這事實不是要驚嚇你我,而是要教導我們面對自己的生命應有一個正確的看法與態度,在有限的生命裡,我們該如何過自己的生命,讓生命活的有意義與活出價值來,所謂「生命不在乎長短,而在乎是否發光」,這才是重要。

面臨癌症如同面臨生命,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或接受手術或化學治療或放射電療,隨時都可能因著治療的嚴重副作用或併發症或癌症的惡化等,讓生命瀕臨死亡的盡頭,若沒有做好迎接死亡的準備,安排好未來的歲月或處理好未完成的心願,將未來的年歲做有意義的事與安排,可能留下許多生命的遺憾與問題。因此,要免除面對死亡所帶來的恐懼與生命的事實,我們該如何隨時做好迎接死亡的準備,是值得我們去正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