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24.07.01 在哈佛與神相遇

  • 主題:專題
  • 作者:蕭俐俐
◆蕭俐俐醫師  哈佛醫學院腎臟科醫師


▲蕭俐俐醫師(前排右二)到台中榮中禮拜堂分享見證,會後與弟兄姐妹合影

我是一位基督徒醫師,第一個身份是基督徒,第二個身份才是醫師,對我來說這是很重要的優先次序!我是一位帶職宣教士,我的宣教工廠就在哈佛醫學院,我在哈佛醫學院服務已經二十五年了。

我出生於南投縣水里鄉上安村,父親是婦產科醫師,母親是藥劑師,父母在我八歲和十二歲時相繼離世,我和弟妹從小就成了孤兒。雖然父母陪伴我們的時間很短,但我很感謝神賜給我這樣的父母,對我的人生帶來很大的影響。父母離世後親戚們都很照顧我們,讓我和弟妹從小在愛的環境中成長。

高中信主,赴美在查經班認識神

高中時期,坐在我旁邊的同學,時常邀請我去他們家吃飯,他們是基督徒,每次去他們家都可以感受到一種不一樣的氛圍。有次我跟同學去參加佈道會,有人問:「要不要相信上帝?」當下我迷迷糊糊地舉手,然後就受洗了。之後,我開始對信仰有很多疑問,卻找不到答案,信仰生活因此停滯一段時間。

從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後,晚上我在公保局夜間門診擔任藥師,白天就到台大醫學院生化所林榮耀教授實驗室擔任研究助理。那段時間受到林榮耀教授的教導與啟發,我開始熱愛研究。之後,我決定到美國讀書,立志成為一名科學家。

我真正認識神、與神建立關係是在去美國的時候。1983年八月十六號,我在美國的第三天,打開收音機聽到這句話:「Christianity is not a religion, it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 and God.」(基督教不是宗教,是你跟神之間的關係。)當我聽到「關係」這兩個字,終於明白了。我必須多認識上帝,多花時間跟上帝在一起,才會更瞭解祂!高中老師曾經說過:「你要認識的上帝都在『聖經』裡面!」於是我開始讀聖經,讀了之後發現太難了,一個人根本讀不來。後來,我就去參加查經班,學習認識神的話,一直到現在從來沒有間斷過。

透過查經幫助我更加認識上帝,也與上帝建立良好的關係。我知道「上帝是我的好朋友」,即便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而我是那裡唯一的基督徒,我也不會感到寂寞。因為不管我去到哪裡,我的好朋友「上帝」都跟我在一起。上帝是一位看重關係的神,祂渴望與我們建立雙向、互動的關係!2008-2017年,我曾在哈佛校園裡成立「芥菜種團契」,每週五與弟兄姐妹聚集一起查經聚會。團契同工雖然不多,可是我們的服事很有果效。

成為醫師和科學家  更多學習謙卑

講到研究,英文是Research,拆開後變成Re-search(重複的尋找)。研究就是一找再找,然後把找到的東西寫成論文發表。另一個字Discover是指發現或發明,拆開變成Dis-cover(把蓋子打開),表示蓋子(cover)裡面是有東西的,只是有一個蓋子把它蓋住了。這些東西早就已經存在了,你我可能是全世界第一個把蓋子打開的人,才叫做Discover。

成為醫師和科學家之後,上帝幫助我更多學習「謙卑」。上解剖課時,我意識到人身上的每一根骨頭、每一條肌肉都有其功用。當下我對著全班同學說:「如果有人跟我講這個宇宙中沒有一個創造者,我不相信!因為人類無法造出人體中這些精細的構造和系統,上帝的創造實在太奇妙了!」我更加認定宇宙中有一位創造者,使我不得不謙卑降服於祂。

把自己奉獻給上帝,尋求上帝的引導

1986年三月八號,我決定將生命奉獻給上帝,跟上帝說:「我這條命是祢的,祢想怎麼用,就怎麼用!」經過兩年的禱告尋求,我知道上帝要我去當醫師。那時我並不願意順服,我跟上帝說:「我最不愛唸書了」、「我最怕考試,老是考不及格」、「我一輩子做科學家就好了,為什麼還要叫我去念書?」、「  這個算盤打錯了,要花個十幾年才能用一個人,這樣不划算啊!為什麼找我?」

我跟上帝提出三個無法進入醫學院的理由:一、我沒有綠卡。二、美國醫學院很貴,我唸不起。三、英文不是我的母語,無法跟美國人競爭。後來,我卻在這三件事情上經歷到神的作為。而後,我又跟上帝談了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我要清楚明白祢的引導,如果看不見祢的引導,我就按兵不動、安於現狀。一直到今日為止,我所走的每一步路,上帝都讓我清楚看見祂的引導。

第二個條件:我需要有旁人的印證,確定我需要去唸醫學院。有天我在教會遇到帶領查經班的輔導大哥,他跟我說:「我知道你在預備申請醫學院。」我從來沒跟任何人提過要念醫學院的事,因此我知道這是從神而來的印證。第三個條件:我沒有求上帝讓我考上名校,而是跟上帝說:「希望醫學院附近有教會,可以幫助我靈命增長,讓我繼續服事神。」

當我把神放對優先次序之後,1990年我順利考上賓州傑佛遜醫學院,也順利拿到博士學位。我的論文是做跟瘧疾有關的研究。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要做瘧疾?現在美國和台灣都沒有瘧疾,Nobody cares。」我說:「I do care!因為在非洲每年有一百萬個孩子死於瘧疾。」我選了一個大家認為不熱門的研究項目。做完這個研究後,我的論文得了最佳博士論文獎,還發表在Nature國際期刊上。我拿到博士學位以後,繼續做博士後研究,十八個月出了六篇文章。後來,我去到哈佛醫學院做研究,兩年內出了十四篇文章。

要與神同行,非走在神前面

醫學院期間,我很喜歡外科。醫科三年級在外科實習的日子,讓我充滿自信、快樂和成就感。我跟上帝說:「我很喜歡外科,我想做宣教士,我想去非洲…」但是,上帝並沒有讓我當上外科醫師。

有一天上帝提醒我:「妳已經不是在跟隨我了,妳走到我前面了!」以前我會問上帝說:「祢要我做什麼?」現在反而是我跟上帝說:「我想做什麼,我想去哪裡…」過程中,我學會更多聆聽、順服與謙卑。我要與神同行,而不是走在神的前面;我要聆聽神的心意,而不是一直跟神說「我要什麼」。後來,我成為一位腎臟科醫師,直到如今我很感謝神的帶領,因祂對我的人生有最美好的安排與計畫!

當上醫師之後,我又面臨一個人生重要的抉擇,要走學術路線?還是去鄉下當醫師?這個事情我又禱告了兩年。有次我在特會中聽到這節經文:「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路加福音12章48節)上帝透過這節經文回應了我的禱告,我很清楚祂要我走學術路線。

1999年,我去哈佛醫學院之前,上帝給了我這段經文:「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言3章5-6節)上帝提醒我:「你什麼都可以做,但是不要忘記『專心、仰賴、認定』這三個原則。」這段經文對我一生至關重要,每天我都會用這段經文為自己禱告。我也試著把信仰跟專業合併在一起,期許自己不僅要當個好醫師(Be a good doctor),也要當個好老師(Be a good teacher),並且活得更像耶穌(Be more like jesus)。

醫師是我的職責,也是我的位份

當上主治醫師的第一次門診,有位四十幾歲的南美洲婦女來看診,她罹患腎臟病第四期,腎功能只剩下百分之二十。我很仔細跟她解釋病情:「可能要準備洗腎…未來五年可能需要換腎…」結果她哭了,我說:「是不是嚇到妳了?」她說:「不是,今天早上出門的時候,我跟上帝禱告,希望今天看診的醫師是位基督徒。上帝讓我遇到妳,所以我哭了,因為祂垂聽了我的禱告!」看診中,我從來沒有跟她講過上帝或耶穌,但她卻能感受到「我是基督徒」。當我們的生命越來越像基督時,別人自然會感受到你跟別人不一樣。

另外,有位七十幾歲白種人老太太來看診,我花了一個小時仔細問診,並做一些詳細檢查,向她解釋腎功能的情況。她對我說:「妳知道嗎?我最喜歡的醫師是誰嗎?是我的心臟科醫師Doctor Solomon。」看診過程中,至少被打斷五次,她每次都說一樣的話。

離開前,老太太轉過頭來對我說:「當我走進診間時,我跟自己說,我再也不會回來看診了。」我說:「為什麼?」她說:「因為妳是女的,而且妳是華人。」我反問:「那我通過了沒?」她看了我一眼,然後拿出名片夾,把我的名片放在Doctor Solomon的後面。之後,老太太很穩定回診,沒有間斷過。在她生命最後四個月,我是唯一陪伴她走完生命末期的醫師。當我們生命中有神的時候,心裡會有安全感,很多話表面上聽起來很刺激,但是我們知道自己是誰,並且清楚自己的位份。

推動KDSAP,進入社區服務人群

2008年,我在哈佛醫學院創立「腎臟疾病篩檢與預防計畫(Kidney Disease Screening and Awareness Program;KDSAP)」透過與教會合作進入社區,提供免費腎臟篩檢服務和舉辦健康講座來服務弱勢族群。與其坐在象牙塔等著病人來,不如主動跨出去進入社區服務人群!現今已在全美二十五所大學推動,我也曾到非洲奈及利亞和孟加拉進行義診。從去年開始我陸續把KDSAP帶到馬偕和北醫,希望向台灣醫學生傳遞這個計畫。

「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以賽亞書6章8節)上帝在呼召人的時候,不是呼召少數的人,而是呼召每一個人。上帝要尋找的是願意回應呼召的人,不在乎我們擁有多少能力、智慧、才幹,因為真正能成就一切的是神,我們只是祂所使用的器皿。上帝的聲音是細微且持續不間斷地,我們要仔細聆聽並以行動回應。當我們學會聆聽上帝的聲音,就能成為一位好的醫療人員,在職場上活出榮耀神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