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7.01.03 感恩、報恩與傳承──北美路加事工分享

  • 主題:醫療傳道
  • 期數:335(2017年1月)
  • 作者:鄭博仁


成立經過和近況

北美路加從成立的過程,就和路加傳道會(CCMM)有很密切的關係,它從一位名叫吳超厚的醫師開始。吳醫師是早期從中國到美國的留學生,一直積極地參與醫療傳道,1970年代時,他看到恆春基督教醫院的需要,所以利用長假回臺幫忙,和中華醫藥傳道會(CCMM前身)的醫師們一起服事。

當吳超厚醫師在恆春,有一位牙科醫學生跟著他學習,就是李榮禮醫師,這位李醫師到加州以後,受到吳超厚醫師的鼓勵,1989年在南加州洛杉磯(LA)成立了北美路加。那時候洛杉磯有很多來自臺灣的移民,包括很多基督徒醫護人員,北美路加的主要目的就是聚集他們一起團契,一起在醫療方面為主做工。

臺灣內外
這幾年來,我們所參與的事工已經不只跟臺灣有密切關係,也到中國、泰國和其他地方。我們的同工也不只是臺灣移民,也來自東南亞和其他地方的,更重要的是有第二代的加入。

醫療內外
我們知道醫療傳道不只有醫護人員,而是需要各方面不同恩賜的人來參與。我們的董執同工約有三分之一是來自商業、科技業的弟兄姐妹,而我們所做的事工,也不單是直接的醫療行為,尤其是我今天要介紹的事工。

教會內外
在北美本地,我們的角色多是支援、配合華人教會的福音工作,不論醫療講座、疾病篩檢,或是醫學倫理的推廣教育,讓教會有機會進入社區。華人移民在醫療上,可能會因為語言問題碰到困難,因此有時候需要講中文的醫師去協助解答問題。我們大約每兩個月會到鄰近的教會做基本社區服務,在栽培、關懷、傳福音上面幫助教會。

關懷退休醫護宣教士

北美路加近年的兩個主要事工,是上帝給我們非常特別的機會。第一個是就近在北美,關懷在臺灣服務了一生,現在退休住在北美的醫護宣教士。

起源與動機
加州費利蒙(Fremont)的以馬內利教會希望在社區介紹臺灣歷史與文化,有一年,他們選擇介紹馬偕、蘭大衛、馬雅各等等,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抵達臺灣的醫護宣教士,那是一段少為人知的臺灣重要歷史。他們知道北美路加的醫療傳道異象,所以邀請我們去分享、介紹事工。

第二年我們又受邀合辦,提起在1950到2000年間還有另一批醫療宣教士,他們的故事也值得讓更多人知道,而且一大部分都還在世,甚至可以邀請他們現身說法。於是那一年,我們就介紹門諾醫院的薄柔纜醫師、臺東基督教醫院的譚維義醫師。

當我們開始蒐集資訊,發現在美國、加拿大其實有不少一生在臺灣奉獻的宣教士,就住在我們當中。他們到了退休的年齡,知道不能再為臺灣貢獻,就回到自己的故鄉,不願成為臺灣人的負擔。他們大多沒有結婚,生活清苦,有些健康上的問題,或有經濟上的需要,於是我們有感動要去關心他們。

這個事工大約進行了三年,其實宣教士們並非希望自己的故事被張揚或歌頌,但是他們一生的奉獻彰顯了上帝的恩典與帶領,這些故事應該讓人知道。在北美的華人社區當中,很多人就是因為他們的故事而更認識上帝。

收穫
首先,我們學會感恩和報恩。耶穌醫好痲瘋病人之後,「內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上帝,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路加福音十七章15-16節)。他感謝的對象不只是行神蹟的耶穌,並且是將榮耀歸給上帝。接下來耶穌對他說:「你的信救了你。」他將榮耀歸給上帝的時候,不但身體得到潔淨,靈魂也得到醫治拯救。

不知感恩或報恩會有什麼結果,有希西家的故事可以作為警戒。「那時希西家病得要死,就禱告耶和華,耶和華應允他,賜他一個兆頭。希西家卻沒有照他所蒙的恩報答耶和華;因他心裏驕傲,所以忿怒要臨到他和猶大並耶路撒冷。」(歷代志下三十二章24-25節)

這個事工的出發點是感謝退休宣教士為臺灣人的付出,後來我們知道,宣教士其實不是我們報恩的對象,他們並沒有這樣期待;而我們所做的一點點,比起他們一生為臺灣人的付出,也談不上報恩。我們感恩、報恩的對象是主,祂是我們所蒙一切恩典的源頭,是祂感動呼召這些願意順服、回應祂呼召的宣教士。

另一個收穫是,我體會事奉有三個階段。醫療傳道的第一個階段常常是出於「憐憫(Compassion)」無法得到醫療照顧的貧困者,如同主耶穌看見許多人「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就憐憫他們。

只有憐憫卻沒有後續行動的話,或出於個人的軟弱,或是撒旦的作為,這個憐憫就消失了。因此事奉的第二個階段是「承諾、委身(Commitment)」,有感動就要付出行動。

但是,若一時的感動,帶出來的行動只有五分鐘熱度,怎麼辦呢?所以需要第三階段,「持續、傳承(Continuity)」。退休宣教士大多一輩子留在臺灣,持守他們起初的承諾。創業維艱,守成更難;不只是我們自己要守成,還要一代一代傳下去。

泰國偏鄉醫療宣教
「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言十九章17節)憐憫是開始,是借給耶和華,但是耶和華會不會償還,就決定於你有沒有善行。有行動,祂才會報答、償還,才有從祂來的祝福。

宣教士雖不盡然是我們感恩報恩的對象,卻絕對是我們要學習、效法、跟隨的,是我們的典範。上帝藉著他們的犧牲奉獻與所結的果子,要來激勵我們。這使我們思考,現在能不能繼續走宣教士走過的路?能不能找到像臺灣當年那樣有需求的偏鄉?

北美路加的人手、資源不多,無法差派全時間宣教士到偏鄉興辦醫院,我們的方法是支持已經在第一線、在最落後的地方進行傳統醫療宣教的人。間接在財務上幫助,或派出短宣隊支援,我們藉此在泰國支持了兩位。參與、幫助他們的事工其實是給我們機會,去體會當年宣教士來到臺灣的經歷。我們也有機會參與嘉基在泰國的醫療宣教,以醫療幫助嘉基藉著信主的泰勞,在泰國所成立的教會。以後也可能有機會進到緬甸。

臺美醫學院文化交流營

因為臺灣醫療的進步和普及,傳統醫療宣教的門已經關了,北美的基督徒醫療人員還能為故鄉臺灣貢獻什麼呢?於是我們思考能不能進到校園,做學生的工作,幫助下一代。六年前,同工在禱告以後,計畫帶美國的基督徒醫學生回到臺灣的醫學院舉辦英文營,希望藉著文化交流、英文學習,把美國文化中的基督教價值觀帶給臺灣學生,幫助他們聽到福音,也讓他們知道學醫是要回饋社會,如果是基督徒,也知道以後在傳福音上面有責任。

做了幾年之後發現,得到益處的不只是臺灣學生。參與的美國學生大多是臺灣移民的第二代,他們藉著這個活動,對父母的家鄉有更深的認識和感情。我們也帶他們到臺灣各個鄉下的基督教醫院,學習如何在醫療、社區服務和宣教上平衡並重。我們曾在嘉基個人談道,到埔基參與老人關懷事工,參與山地醫療並學習如何不靠高貴的儀器做診斷……等等。這對他們的影響很大,因為在美國沒有醫院這樣做,臺灣的基督教醫院可以讓他們看到真正積極的全人關懷。

這兩個事工是北美路加比較特殊的,想起來也是上帝揀選我們,離鄉背井到北美,走另一條服事的道路,並且還是和故鄉臺灣緊緊相連。
◎本文為2016年CCMM、TCMA聯合退修會分組「國外醫療傳道服務」文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