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7.01.10 尋找,就尋見──訪嘉基陳誠仁院長

  • 主題:人物故事
  • 期數:331(2016年9月)
  • 作者:林雅庭
信心一躍
 
在追尋信仰的路上,陳誠仁院長自少壯年華就很積極。既認為世界上有神,又無法相信傳統宗教,因此一踏進大學的自由殿堂就展開對信仰的探索。先是大一參加了晨曦佛學社,大二去教會試了幾次水溫,直要等到大三與臺大醫學院團契相遇,才領他認識天父上帝;一段時間後,他開始嚴肅地面對這個問題──他可以一輩子跟從、將一生交託給這位上帝嗎?左思右想,總不能百分之百確定。
 
直到一天,他讀到一本書上說:「相信,神就會帶領」,令他豁然開朗。確實,如果可以靠頭腦的認知來決定,那就不是信仰了。那一刻,他做出信心的一躍,不再苦思推敲,而是在上帝面前承認需要祂,並請上帝進到自己的生命中。如今回首,他的確如書上所說,多方多面經歷了上帝的帶領。
 
當時在醫學系上有好些基督徒同學或學長,成為陳院長在信仰路上的好夥伴、好榜樣,例如同班的鄭博仁醫師、劉建良醫師等;然而,也許因為團契提供了充足的信仰養分,他也就沒有積極地尋找教會。畢業之後,沒有了團契也沒有教會,他才面臨衝擊。「有教會就代表不論你的環境怎麼變化,都有一個屬靈的家」,終於,陳院長在服兵役的時候,跟著團契的朋友一起到錫安堂聚會,並在那裡受洗。
 
兵役結束後便是住院醫師訓練,他在這期間完成了終身大事,且有段時間擔任臺大醫務團契的主席。因著婚姻,二人一體堅守信仰,建立起基督化的家庭;因著服事,信仰融入了職場,建立起醫療傳道的理念。對他來說,信仰的確據不是某時某日戲劇化的翻轉,而是一個過程,是在生活中呼求並感受到上帝的回應,並從點點滴滴中確信上帝是一生最大的幫助。
 
教會醫院的呼召
 
當兵時,他多次利用假期到恆春基督教醫院幫忙,對那地有了感情,也看到蔡茂堂醫師、翁瑞亨醫師等等臺大學長,為臺灣南端付出的榜樣;後來又得知兩位僑生去了屏東基督教醫院服務,更覺得自己無可推諉。住院醫師第三年,他受邀參與成大醫院的籌辦,同時也考慮著結束訓練後,是不是到基督教醫院服務。
 
在這滿腔熱血之際,有趣的是,上帝卻令他意識到──我為什麼要去?去了要做什麼?──他警覺到自己有點浪漫情懷,以為當偏鄉醫師好像很偉大。他重新審視自己的動機,覺得應該要有更清楚的確據。若只是想不落人後,若不清楚切實的目標,就不要草率決定,免得半途而廢。 
 
既然暫且沒有明確目的,陳院長便順著原來的路到了成大醫院,接續籌辦時期的努力,在正式開幕後幫助醫院建立規模。從籌備起算,他在成大前後約有十年,若一直在這國家級的醫學中心待下去,前途估計是明亮平坦的;不過,上帝卻沒有忘記他曾經對教會醫院的熱忱,反倒使用在成大醫院的經歷,領他逐漸確立醫療傳道的呼召。
 
他在臨床工作上注意到醫療的有限。就胸腔科來說,常有老年人因吸入性肺炎入院,爾後家屬出於擔心,而不同意出院的情形;急性醫療可以解決呼吸困難,卻無法消除人心的害怕。另一方面就慢性醫療來說,他在肺癌病人身上看到安寧療護的需求,更關注到身心靈全人醫療的重要。最終,長埋在心中醫宣的種子終於蹦出了芽,陳院長在翁瑞亨醫師的邀請下,來到了嘉義基督教醫院。
 
醫療傳道三部曲
 
第一部 ‧ 耶路撒冷
 
回顧在嘉基的二十多年,起先擔任副院長四年期間,逐漸適應與公立醫院不同的文化,及至接任院長,一步一步與醫院同心合意將福音帶到更多、更遠的地方。相對於基督徒在一般醫院傳福音好像散兵游擊,教會醫院在宣教資源上可說是坦克部隊,不僅人力充足,時間上也更加彈性、少限制。
 
更多資源,卻不等於更加容易。習慣了以往將病人當作主要福音對象,當他發現嘉基把百分之七十的心力放在院內員工,自然覺得驚訝;而當時的院長翁瑞亨醫師如此解釋:「若大部分的員工都沒有信主,醫院要傳遞福音,阻力是很大的。」他聽了很有道理就接受了。但陳院長也觀察到這是極大的挑戰,院內未信員工與我們並肩共事,長期觀察基督徒的所作所為,絕不只是聽我們說些什麼或醫院週間禮拜講道就能相信。所以,日常行為的見證非常重要,這是很深入的福音工作,須要從生命做起,因此在基督教醫院碰到的是不同的福音挑戰。
 
第二部 ‧ 撒馬利亞   
 
從嘉基成立至今,嘉義地區的信義會教會多是由嘉基建立,延續了醫院創辦人戴德森(Marcy L. Dirmanson)醫師的理念,透過建立教會,讓福音在醫院內外川流不息,而近年來這些教會也抱著同樣的使命感,繼續往外植堂。
 
「對我來說這是嘉基的重要事工,但坦白講,這比醫療拓展的挫折感大得多。」陳誠仁在副院長階段投入嘉義蘭潭教會的拓植,待蘭潭教會穩定後,嘉基接續投入道上教會的籌備,自信滿滿地以三年一教會為目標,沒想到,因在地點選擇上疏忽了其他教會的感受,而產生些許風波,植堂工作也減緩了下來。若為了拓植而破壞教會間的合一,反而失去美好的本意,陳院長從中體會到宣教工作也要認識人的需要與真實世界,「當時天真地以為這是聖工,努力做就絕對沒有問題,……其實福音工作若不是上帝帶領,想靠人自己的力量是難的。」
 
第三部 ‧ 直到地極
 
除了建立教會,嘉基也在海外宣教上繼承戴德生醫師,將醫療與福音帶往缺乏之處。從關懷來自泰國與菲律賓的移工開始,後來愛屋及烏,也關心起泰國與菲律賓當地。當移工在台灣信主、受了神學裝備,有使命回到本國建立教會,嘉基便按著需要,在經費上成為後盾,也組織醫療短宣隊到當地配搭服事。「醫療傳道不論怎麼做,最後一定都是教會的成立,影響才能永久。」
 
首先成立的是菲律賓教會,由尤萬安牧師負責主導,建立於馬尼拉較為貧窮的巴石地區,好讓菲勞福音中心的移工回到故鄉後,有繼續聚會的地方。隨著移工遷徙到別的國家,尤牧師也以小組教會的概念在各處招聚同工,以巴石為中心往各城各鄉傳天國的福音。
 
後來成立的是泰國教會,由艾應昌牧師負責主導,前後至今建立六個教會。第一個教堂興建於泰國東北部的Bankhaen,那裡是泰國相對貧窮的區域,也是當時台灣泰勞的故鄉,如今在那裡的教堂上可看到美麗的十字架豎立。嘉基與泰國基督總會十二區會攜手合作,支援艾牧師的工作。如今泰國進入東南亞國家協會,將有許多東南亞移工進入,當地教會將繼承嘉基的行動,去照顧來自外邦的弟兄姐妹。
 
我是個罪人蒙主恩
 
回頭看在嘉基的領導和管理工作,陳院長在當中經歷了上帝的信實與帶領,同時也了解到人的尊嚴與有限。「過去只從傳記去認識宣教士的樣貌,沒有注意到人性的一面。」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描述基督裡的新生活樣貌,那是生命事奉的寫真,「但我們必須承認,我們人是這樣的不完美。」
 
其實上帝並非應許天空常藍、花香草綠,而是讓萬事互相效力,讓愛祂的人,在成聖的路上一步一步前進。從院內關懷、院外建堂到海外宣教,嘉基一路上並不乏慘痛的經驗,然而正是因為這些教訓,使人一層一層剝去無知、武斷的想像,見識在真實世界走十架道路的汗水,而在其中有所成長。「走過之後,都是滿心感恩。」因此陳誠仁院長與嘉基可以繼續前行,幫助人去尋找上帝,並且真實地尋見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