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7.01.10 北台灣的夏日南風──訪馬偕葉宏一副院長

  • 主題:人物故事
  • 期數:330(2016年8月)
  • 作者:林雅庭
強颱尼伯特的雨勢離開之後,前所未有的高溫籠罩全島,烈日窯烤大地,此時若有夏風徐徐,尤其在騎樓間或樹蔭下,那可比密閉的冷氣房更加沁人心脾。此次與葉宏一醫師談話,就好比夏日的自然風,恰到好處地溫煦,恰到好處地清新爽朗。
 
名副其實的在地醫生
 
由臺北捷運雙連站出口向東,沿民生西路穿過熙熙攘攘的商家與飯鋪,在中山北路左轉便抵達馬偕紀念醫院,寬敞的人行道兩旁有高大的楓樹,想像入秋後與馬偕招牌的紅色外牆互相輝映,定是好看。
 
這裡是葉宏一醫師從小長大的社區,如今車水馬龍的八線道,在五十年前只是平凡小路,周圍盡是寬廣草地,醫院宿舍與病房像軍營般一排排地並列,是孩子們玩耍的地盤。當時馬偕醫院已在左鄰右舍有口皆碑,不只進出醫院的病人感受到關懷,連周邊傳統雜貨店的老闆也稱讚上門光顧的護理人員親切友愛。醫院每逢聖誕節和復活節都舉辦慶祝活動,發送禮物給到場的小孩,葉醫師還記得當時拿著墊板、原子筆或紅蛋回家,好不開心。
 
沒想到童年的遊樂天地會成為未來的職場,讀了醫學院,到該考慮畢業出路的時候,他單純覺得既然要照顧人,不如就來照顧自己的親戚鄰居、老師同學,而且比起知名度,父母親也更鼓勵他到有愛心的教會醫院,於是就進了馬偕;爾後進一步了解醫院事工,感到認同,就逐漸從未信到慕道,從慕道到信主。
 
選科:根據自己的特質去決定
 
除了選擇醫院,另一個醫學生必經的重大決定就是選科。步入實習之際,葉醫師看著家中滿滿的書櫃,感嘆學問眾多只能擇一領域,最終便選擇了面向較廣的內科;三年實習之後,又在蔡正河醫師(馬偕醫院前院長)的帶領下走往心臟內科。
 
「各科的性質不太一樣,有些要承受突發的急救壓力(如心臟科),有些要面對病人的臨終過程(如腫瘤科);……要看自己想在哪方面挑戰、能在哪方面發揮最大的幫助,根據各人的性向去選擇。」他記得當總醫師的時候,曾經施行長達四十五分鐘的急救,過程雖然辛苦,能救活病人卻是極其開心。「心臟科真的很有挑戰性,你所做的每個抉擇都有可能影響病人的生命。」然而他也見證心臟內科的領域日新月異,好些二十年前無法應付的症狀,隨著醫學進步,如今病人的存活率越來越高;當然,這也須醫師持續不斷地學習新知。
 
研究:解決病人困難是最大動力
 
葉醫師笑稱自己是想要廣交朋友才走上醫科,卻走上當時尚且人跡稀疏的研究大道。秉著原本就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個性,加上在照顧病人當中發覺許多不足與未知,促使他把握醫院的進修管道,用三年時間在英國攻讀了博士學位。回臺之後,醫院注重醫學研究,他也因此持續在研究室與門診之間穿梭。
 
「研究的本質是好奇心,目的則是疾病的預防、診斷與治療。……不只是滿足個人的求知慾,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最新的技術和觀念用在病人身上。」十幾年來,葉醫師經歷了許多教科書與臨床事實相反的情況,他將主因歸於欠缺研究證明。例如:過去不能使用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來治療心臟衰竭,概念是它會減低心臟收縮力和讓心跳變慢,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惡化所以不敢用,但後來研究證明恰恰相反,因為心臟一直操勞,使之稍作休息反而可以運作得更久。
 
類似的情形讓葉醫師再三體會研究的重要,最近二十年醫學的蓬勃發展,不管是藥物、器材、診斷工具,都改變了現在的治療型態。他強調,雖說研究是從興趣開始,「如何幫助病人解決困難,往往才是研究的最大動力。」
 
信仰:重思人生目標
 
從1994年出國進修,到2006年升等教授,所付出的努力終於達到里程碑,意外的是,稍稍停下腳步後,竟襲來一陣迷茫。「接下來呢?」他發覺人生的意義應該不只是追求醫療與研究上的成就。
 
葉醫師想到自己身邊的許多醫療前輩,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醫師,似乎都比較清楚人生的方向。「其實心臟內科有好幾位基督徒醫師,有長輩也有同儕……在信仰的過程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蔡院長」,自住院醫師以來,他不但向蔡正河醫師學習心臟科的知識,也目睹其對理想的堅定與執著;除此之外,同事洪大川醫師對信仰的堅持、對同仁的關懷,則是令他感受到弟兄姐妹互相扶持的溫暖。
 
兩、三年後,葉醫師在南門教會受洗歸主,回想起小時候參加醫院的節慶活動、進入醫院以後每週早會的牧師講道,雖然成長得緩慢,最終撒種的和收割的確實是一同快樂!
 
教學:有意義也有樂趣的工作
 
奇妙的是,馬偕醫學院也在同時期成立開張,葉醫師擔任醫學系系主任,以往被澆灌的轉而開始培育新苗。今年六月四日,醫學院舉辦了第一屆畢業典禮,「這家醫院成立是為了紀念馬偕博士,他帶給臺灣的就是醫療、宣教和教育三支……現在有了醫學院,更可以發揮馬偕博士的精神,好好地提攜後進,甚至成為醫院的信仰尖兵。」
 
除了學業成績,馬偕醫學系所特有的畢業門檻還包括照顧弱勢族群的能力,許多學生在短短幾年內參加了五、六次以上服務性活動,令葉醫師頗感欣慰。「教會醫院與一般醫院最不同的,就是多了一份關懷的恩賜,而醫學這條路類似師徒制,帶領學生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身教。」如同蔡正河醫師影響了他,他也同樣地在言傳身教之間與學生建立關係,自然地傳遞教會醫院的價值觀。
 
葉醫師很享受教學相長的過程,學生的聰慧與多才多藝也經常帶來驚喜。如今他經常勉勵學生,要認清這一生從事醫療的目標是什麼,他說:「當然,做醫生主要是為了幫助病人,但是實際上,上帝給每個人不一樣的天份」,因此要認清自己的目標,勇往直前。
 
副院長:不願銹壞的馬偕精神
 
在研究上受醫院栽培二十多年,教學上從醫學院開啟服務至今。2015年新院長上任後,葉宏一醫師被任命為副院長,工作之一是負責輔導醫院在教學與研究上的規劃與執行,而如今有了畢業生要進入醫院實習,葉醫師說:「這是上帝給我的新任務,要我在醫院端迎接畢業生。」銜接對新血的培育,傳承馬偕精神。
 
「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馬太福音六章4節)。蔡正河醫師曾告訴他「當醫師是積陰德」,當時很難體會,後來發覺真是如此。無關傳統信仰的輪迴說,而是在現實生活裡,當我們扶助病者,天父必在暗中察看,有時候也透過人的回饋來報答我們。
 
「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詩篇一二七篇1節)。信主之後,葉醫師更篤定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朝著榮神益人的目標,因此更可以忍耐、堅定地去進行。他認為馬偕精神「寧願燒盡,不願銹壞」的意思,不是要人操勞不得休息,而是要盡力在一生之中,發揮天父給每個人的潛能與才華。
 
從淡水開始燃燒的荊棘,吹拂在北臺灣的和風,願這火、這風延續,世世代代遞送耶穌基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