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7.02.10 從母親節談醫療工作者在上帝面前的自我定位

  • 主題:專題──母親節
  • 期數:327(2016年5月)
  • 作者:陳鴻福
醫生與律師是人所公認兩大賺錢的行業,而他們賺錢的機會都是在人落難的時侯,不管是疾病、傷害或官司纏身,人碰到了只好低姿態求助於他們,把生殺大權交給他們,可以說幾乎是任他們宰割(不只皮包,可能還加上皮肉),並且還絕不討價還價,因為我們一心只求這種纏身的麻煩快快解脫,所以難怪他們賺錢容易。
 
撇開律師不談,因為不是人人都有官司要打,多數人終生未有一件官司。然而,幾乎無人不需醫生,除了出生及臨終一定需要,想要活一輩子不受傷不生病,恐怕不太可能,因此可以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需要醫生。但是,有誰願意生病去找醫生呢?當然是不得已才去,而且從問診、檢查、吃藥到手術,這些過程也經常是令人難過的,若是偏偏遇到一個冷面無情的醫生(或護理師),更是加倍令人難受。
 
希臘人有個遺憾,就是哲學家與國王不能得兼;不是哲學家當不上國王,就是國王無法成為哲學家。好不容易有個像哲學家的王亞歷山大,卻不幸英年早逝(享年三十三歲)。筆者從小多病,早年也有個遺憾:為什麼醫生不能像母親一樣,關心病人如關心自己的兒女?或者母親有醫生的本事,能解除兒女的病痛也好,免得兒女生病時,老在一旁愛莫能助何其痛苦。當然,現實總是事與願違,有機會遇到一個稍有愛心的醫生,那就感謝萬分了。雖然醫界也推崇「醫者父母心」,或是「視病猶親」,但一般的情況是醫生老覺得病人很煩,他重點在看病(賺錢),不在看人,頭也不抬,話沒講完,處方已經開好,以致病人在半信半疑中拿藥回家,卻不太敢服用。近年來,民風已變,病人不再低聲下氣,遇到不滿情況,不只嗆聲、毆打醫護人員,甚至提告,以致今日醫病關係緊張對立,目前臺灣醫生受告比率已成世界第一,這樣看來,醫生比一般人更需要律師了。醫病關係這樣發展下去,豈是病人之福?真是何等無奈。
 
談到關係,人間最緊密的就是血濃於水的親子關係了,特別是母親與兒女的關係尤甚,因為除了血緣之外,還加上懷胎、生產、照顧、養育……,這種生命相連之愛,是沒有其他關係可以相比的。也因著這樣的愛,為了兒女一切的辛勞、折磨、受苦,均能甘之如飴,因此,母親節記念母愛的偉大,無論古今中外是人人所認同的。
 
然而,天下能有如此大愛的醫護人員嗎?簡直強人所難!哪有可能!但是在人不能,在上帝沒有難成的事,感謝主,就在臺灣宣教史上發現了不少這樣大愛的醫護人員。看看早期外籍醫療傳教師在臺灣的愛心事蹟與卓越貢獻,歷歷在目,他們的見證留傳至今,成為美談。
 
最早來臺的宣教士為馬雅各醫師,接著是登陸淡水的馬偕博士、門諾醫院的薄柔纜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衛與蘭大弼醫師父子、臺南新樓醫院的戴仁壽醫師夫婦、臺東基督教醫院的譚維義醫師等人。其中有廣為人知的佳話「切膚之愛」──面對傷口嚴重感染、有命危之虞的孩童周金耀,蘭大衛醫師的夫人連瑪玉女士願意捐出自己的皮膚供其治療使用,真是何等感人,絕不遜色於母愛。臺灣宣教史上,在1885年到1935年之間受派來臺灣的男宣教師共有六十位,其中有醫師資格的「醫療宣教師」就占二十一位;而四十六位女性宣教師中,有八位具有護理師資格,參與醫院的護理工作。當初他們藉著醫療來臺傳道,本著愛神愛人的心出發,期許人們能藉由他們在患者身上的醫療工作,來認識這位慈愛的上帝。這些人用愛與生命的奉獻,像母親一樣,在臺灣(他們的異鄉)孕育出成千上萬上帝的兒女,栽種了臺灣教會的幼苗。身為臺灣的信徒,想到他們,我們該何等感恩呢!
 
近年來,職場宣教已為各教會所重視,基督徒醫護人員在傳福音上,比起其他的職業工作者,先天上就有較大的優勢;然而實際上,現今有多少比率的基督徒醫護人員,在投入職場時帶著宣教的使命呢?儘管心裡佩服那些過去來臺宣教的外國醫生,但是自己努力的方向,恐怕卻與非基督徒醫護人員,分別不大。
 
路加福音四章18-19節:「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這段話是主耶穌進入祂的職場(傳道)時,所發的宣言。受膏代表了任命差派,上帝的靈膏祂,差派祂,祂領受的使命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釋放被擄的、眼瞎的、受壓的,並宣告上帝救恩到來的好消息。除了傳道人,就是醫護人員最合適用這經文來當作職場宣言了。早年的外國醫療宣教師,他們本身就是貧病之人的福音,有時看病不收錢,甚至還送錢,還包括精神科(被擄的得釋放)、眼科(瞎眼的得看見)、各種急慢性病(受壓制的得自由),全都接納治療,最後還叫病患接受了福音。要效法主耶穌,醫護人員有最大的優勢,何況還有這麼多醫療宣教師為榜樣。
 
也許有人心想,這些榜樣太崇高了,我不能一面多賺錢,也一面宣教嗎?為何基督徒無論從事什麼,老是跟錢過不去?路加福音十六章13節:「一個僕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即然主耶穌說不能,就是不能,不要不信。人不可能在這兩者之間找到所謂「平衡兼顧的定位」。
 
另一處經文,路加福音二十章22-25節:「我們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耶穌看出他們的詭詐,就對他們說:拿一個銀錢來給我看。這像和這號是誰的?他們說:是該撒的。耶穌說:這樣,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這是當年耶穌回答奸細用納稅問題作圈套的提問。錢幣上有該撒(羅馬皇帝)的像,是屬於該撒的,貪愛錢財的(事奉瑪門),當然口稱該撒是主,這不但是當時羅馬人的口號,實際上羅馬人也敬拜該撒。「人」是有上帝的形像,是屬上帝的,除了上帝一位以外,什麼都不可敬拜(拜什麼都是自貶身價);並且愛上帝的,必愛屬上帝的(人);當一個基督徒,對「人」沒有愛心的時候,事實上,他已經失去了身為「基督徒」最基本的特質。而一個基督徒醫護人員,若對「錢」的愛超過對「人」的愛,不但失去「基督徒」的特質,恐怕連「醫者」的身份都令人質疑。
 
今天世上有不少高明的醫生,但遺憾的是,他們的醫術大多不是拿來事奉上帝,而是事奉瑪門。若基督徒醫護人員沒有正確的職場使命,恐怕也是如此。但願,在今日醫病關係緊張對立的年代,有志從事醫療工作的基督徒醫護人員,更應該為自已職場的定位,尋求聖靈的恩膏,清楚自己的異象和使命,就是透過醫療工作事奉上帝,也渴望更多被上帝的愛所充滿,用上帝的愛去愛「人」,最終目的是為主得「人」。盼我主內從事醫療工作的弟兄姐妹以此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