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7.02.10 竹風慈雨──訪新竹馬偕蘇世強副院長

  • 主題:人物故事
  • 期數:326(2016年4月)
  • 作者:林雅庭
什麼是醫療傳道?這四個字帶給我們什麼畫面?也許是甘願拋棄舒適與便利,千里迢迢到僻遠的村鎮醫院;也許是在床邊與患者執手,以禱告將成敗存亡交付上帝。是的,這些畫面十分美麗,證明了上帝長闊高深的愛,激勵了眾人身體力行去效法。但是醫療傳道的做法不僅限於此,也還有其他對象。
 
蘇世強醫師是感染科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的副院長。不是埋身異國或偏鄉,他在城市,在資源充足的教學醫院工作。不是在手術室禱告疾呼搶救靈魂,他的病患之中,有一半僅在門診有一面之緣,另一半則可以預期對福音沒有興趣甚至不帶好感。他正在做的醫療傳道不會引發浪漫和激情,相反地,是非常實際且持久,一如他給人的印象沉穩,要言不煩。
 
教會的孩子上團契
 
蘇醫師的母系家族是基督徒,父親是婦產科醫師,在四十歲左右也信主受洗,他們一家原先在桃園長老教會,後來父母參與了迦南長老教會的創設。和多數基督徒家庭的孩子一樣,蘇醫師從小在教會長大,聽話上主日學,卻未曾重視信仰的意義,直到在臺北醫學大學加入了學生團契。
 
蘇醫師繼承了父親的理科頭腦,但是沒想過和父親一樣成為醫師。大學考進東海大學生物系,不過父親提議重考醫學系的時候,他也沒有排斥,只是以臺大和北醫當作唯二志願,考不上就繼續讀生物。其實他沒有出類拔萃的成績表現,結果卻很幸運地,以兩分之差錄取了北醫醫學系。
 
加入北醫團契的契機是在大四,同班的基督徒同學邀請他參加醫療隊,那一年是到苗栗縣南庄鄉。當時蘇醫師在桃園的教會擔任青年團契主席,他卻羨慕北醫同儕追尋真理的熱情,第一次開始想要認真查究自己所信的是什麼。團契的同學們經常在輔導──翁瑞亨醫師與蔡淑壬師母──的家中聚會,也不時聚在弟兄之家,或閒聊,或述志,這群年輕的基督徒建立起堅固的友誼。這段期間,蘇醫師開始閱讀屬靈書籍,並且把聖經從頭到尾讀了一回,信仰終於真正屬於他自己。
 
大五那年北醫醫療隊出發到屏東縣恆春鎮,期間參訪了恆春基督教醫院,讓蘇醫師考慮畢業後到恆基服務,然而家人認為剛畢業沒有任何臨床經驗,到偏鄉也幫不上忙,於是服完兵役就先到馬偕接受住院醫師訓練。在金門當兵的日子,有後來在住院醫師訓練期間無法擁有的空閒,他又把聖經從頭到尾讀了一回;當大醫院的日常臨床工作填滿了生活,取而代之地,想去偏鄉的念頭也慢慢淡了下來。不,他沒有遺忘醫療傳道的使命,在掌握城市醫師的步調之後,他將找到自己真正可以貢獻的方向。
 
團契的青年入職場
 
以往醫院的分科比較簡略,馬偕的感染科被分在血液科之內,蘇世強醫師的總醫師訓練便集合了血液科、感染科、免疫風濕科等等,不過他的興趣明顯是在感染科,因為科上大多是急性疾病,病人也許奄奄一息,但只要用對抗生素和藥物,很快就能恢復精神,而且大部份都能康復。完成訓練後,他先後取得血液科與感染科醫師專科。
 
升上主治醫師,他被派往臺東馬偕醫院,在那裡結了婚,有意就此落腳東海岸。也許上帝的計畫從來就不是把他擺在偏鄉,不久之後臺北馬偕要成立感染科,而他是稀有的感染專科醫師,於是回到北部接下感染科主任,草創時期,全科就只有他和一位對感染科有興趣的總醫師。
 
目前他在新竹馬偕擔任副院長,協助院長處理醫院大大小小的事務。馬偕醫院在新竹約走過十四年光陰,醫院本身的運作已經穩固,至於對醫療品質的追求則未曾止息。去年新竹馬偕通過「高齡友善醫院」認證,努力讓長者在心裡或行動上都沒有就醫障礙。接下來的期望是承接新竹市政府的兒童醫院建案,若如願,他們可以一展兒科強項,也有可能發展長期照護機構。
 
因為行政職,蘇醫師沒有照顧住院病人,不過仍保有門診。他並不常在門診與患者談福音,原因之一是感染科疾病多屬急性,半數病人幾乎不會回診。另外的半數則是愛滋病患,那是感染科當中的慢性病,必須重複回診,患者當中大部分是因為個人行為染病,包括毒癮者使用針頭和同性性行為,後者又占多數。
 
「目前教會界對此很有爭議,到底要不要接納他們?」他偶爾和這些病人談論信仰,只是機會很少。他們多是無神論或傳統信仰者,少數是基督徒,甚至有一位後來進入神學院。蘇醫師感概,關於性向的問題,雖然抱持信仰也不一定能夠改掉行為。不論如何,一如基督在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顯明了上帝的愛,蘇醫師認為「雖然不認同他們的行為,我們還是要接納他這個人。」
 
職場的中堅在傳道
 
目前新竹馬偕的基督徒員工約百分之十三,每周二上午的全院大禮拜,出席人數約占全院員工的十分之一。現在蘇醫師特別看重向同仁談信仰的機會,他在單位上成立了一個五、六人的查經班,起先由新約福音書開始,後來讀羅馬書,但是大家覺得太深奧,於是改讀創世記,藉著他從小到大熟悉的聖經故事,引發非基督徒同仁對信仰的興趣。
 
另一個醫院內的查經班則是以基督徒員工為主,起源於醫院創建初期,大部分員工都住在員工宿舍,因為希望招聚基督徒聚會,於是邀請一些基督徒同事到家中,組成了宿舍團契。聚會地點從家裡移到宿舍交誼廳,再從交誼廳移到醫院內部,改稱為醫院團契,又改交由醫院的牧師主責,多年以後仍然每週聚集,建立職場的祭壇。
 
蘇醫師對團契和屬靈同伴的重視,也許承襲自大學團契的那段時光。即使在畢業後進入不同職場,相近學屆的契友依舊保持聯繫,在醫學訓練的忙碌年日中彼此鼓勵。他依稀記得年輕醫師不克分身的景況,明白人一忙起來,難免會忽略信仰,所以他強調「最好在醫院裡找到基督徒的同伴,若在醫院沒辦法,至少在教會,總之信仰生活不能中斷」。
 
不能中斷,因為「信仰讓我們在很多事情上面保持正確的方向,不會被金錢、權威等等影響」。隨著年歲增長,蘇醫師越來越明白信仰的寶貴,尤其醫師屬於中高收入,大醫院也容易有權力爭執,若和上帝建立好的關係,可以幫助我們常常保持在正確的方向;也因此,我們需要屬靈同伴的支持。
 
醫院以外,蘇醫師在教會擔任長老,負責門徒培育,帶領成人主日學課程。目前他也擔任臺灣基督徒醫學協會(TCMA)的常務理事,主責財務與募款,他謙稱是發覺自己的時間沒有想像得多,所以挑了簡單的事工來負責。蘇醫師的孩子都已經是大學生,他不忘提醒他們要參加學校團契,因為那是交到一生好友的地方,如同他遇見了一群彼此激勵扶持的弟兄姐妹,也重新認識了值得一生跟隨的摯友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