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7.02.21 嘉義基督教醫院的創院醫師──戴德森醫師

  • 主題:醫宣史話
  • 期數:324(2016年2月)
  • 作者:攀稀祺
出生地:中國大陸河南省
學  歷: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
經  歷:嘉義基督教醫院的創始者
在台期間:1957-1981
 
在中國戰亂中成長的美國人
 
戴德森(Dr. Marcy Leroy Ditmanson,1919-2000),美國人,雙親(Fred and Emma Ditmanson)是美國信義教會派駐中國的海外宣教士。1919年出生於中國大陸河南省崔山縣。他在中國唸完高中後,回到美國就讀奧斯堡(Ausgburb)大學,主修歷史。1940年畢業之後,因為熱愛中國歷史,於是前往燕京大學研究所進修。在就讀期間卻遇到中日戰爭爆發,他因為是外僑的身分,被日軍所俘虜,關進山東省的集中營。在那裡,他結識了另一半,她是澳洲傳教士的女兒司榮寶小姐(護士)。
 
戰後,他順利取得了史學碩士的學位,之後夫妻兩人投入聯合國戰後救濟總署在中國北方的醫療服務陣營。1948年,他被共產黨當作人質,軟禁了一個月。正因為歷經多次的苦難,看見許多人在戰亂中,因醫療資源不足而喪生,激起他學醫救人的心志。於是在他獲釋之後,夫婦倆重返美國,進入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攻讀醫學博士學位。在畢業並完成外科住院醫生的訓練後,他又舉家橫渡太平洋,來到台灣。
 
佳美腳蹤,後人懷念
 
「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馬書十章15節)
 
戴醫生一生秉持「用心醫療,以愛宣教」的精神,他為雲、嘉、南地區百姓所付出的典範,留下美好的見證。
 
一、嘉義基督教醫院的創始者
 
1957年,戴醫生接受花蓮門諾醫院之邀請,來台灣擔任外科醫生。他利用閒暇之餘,騎著摩托車到全國各個角落去傳教、義診,並獨力完成當時「台灣地區醫療的實況調查」。他綜合各地醫療資源的概況之後,發現嘉南地區的醫療資源極度缺乏,可能是全國醫療水準最落後的地區。因此在1958年8月舉家遷移到嘉義。
 
為了眾多患者,戴醫生以自宅當診所,幾乎是不眠不休的看診,也為嘉義地區兩百多名已被社會遺棄的痲瘋病患診治。戴醫生從來不會拒絕患者,因此慕名而來看診的病患愈來愈多,診所已經容納不下了。於是他積極地向教會爭取,希望能在嘉義地區籌設一間醫院。
 
後來,愛民如己的戴醫生夫婦倆,親自寫募款信,並到國外四處募款,一點一滴的累積,終於購得嘉義市忠孝路,也就是嘉義基督教醫院現址的土地。1962年創立了嘉義基督教醫院。
 
二、深入山區義診,原住民眼中的「耶穌」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二十五章40節)
 
五十多年前,台灣人所認識的「耶穌」,是圖片上「金髮的外國人」之樣貌。當身材瘦長、金髮的醫療宣教師──戴醫生,揹著醫藥箱巡訪阿里山各部落,原住民遠遠望見他,總以為他就是「耶穌」,紛紛走告「耶穌來了」。
 
戴醫生每個月上山一次,為部落百姓施行免費的巡迴醫療。他用聽診器仔細、耐心地檢查,盡心減緩患者身體上的病痛,使心靈得著安慰。因為山上的資源非常缺乏,一切醫療工作都很克難,如果遇到嚴重的病患,就由醫療小組人員輪流揹下山,到嘉基接受更詳細的治療。
 
三、設立「小兒麻痺中心」,悲憐身障的小孩
 
「上帝有豐盛的憐憫;他對我們的愛浩大無窮。」(以弗所書二章4節)
 
1968年,由於美國友人Alfson的捐助,戴醫生設立「小兒麻痺中心」,讓小兒麻痺患者獲得較完善的治療與復健。為了因應臺灣日益增多的小兒麻痺、脊椎側彎患者,已經五十歲的戴醫生又返回美國,到明尼蘇達大學以四年的時間專研骨科。
 
1972年,他前往戰亂中的孟加拉,在骨科醫院協助救援的工作。1974年回到臺灣,在屏東基督教醫院成立「脊椎骨側彎中心」,為了救人不遺餘力,四處奔波,盡心盡力於南部地區之殘障病患的診治與復健工作。
 
四、催生嘉義地區第一間「安寧病房」
 
「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各書二章17節)
 
1994年,戴醫生從美國回來台灣探望兩位老員工,他們因為癌症末期而在加護病房忍受著的痛苦。他見狀於心不忍,因此督促嘉基儘快成立安寧病房,並自掏腰包捐贈了二間病房的費用。1995年,終於設立了嘉義地區第一個安寧病房,取名為「戴德森紀念病房」,以此來紀念戴醫生推動安寧療護的苦心。現今安寧病房每年照顧超過數百位雲林、嘉義地區的患者,讓他們的身、心、靈得到平安,寧靜安心得著善終。
 
五、澹泊名利,只為「愛」
 
「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希伯來書十三章2節)
 
1976年,戴醫生當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最傑出的校友。1978年,接受省政府表揚「愛護殘障功蹟卓著」人員、「台灣省模範父親」、「嘉義市榮譽市民」、「好人好事代表」等榮譽獎項。
 
戴醫生行醫多年,到了退休之際卻是兩袖清風。1981年,他光榮退休時,醫院的董事會贈與他一百萬元的退休金,好讓他們回鄉得以安享晚年。但是安貧樂道的他又全數捐出,成立了「戴德森基金會」來培育更多優秀的醫護人員,嘉惠病患。
 
1989年,回鄉後的他獲得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頒贈「百年傑出校友獎」。1990年,又獲得美國明尼蘇達州奧斯堡學院所頒「傑出校友獎」。1996年,戴醫生榮獲中華民國第六屆醫療奉獻獎。因著上帝豐富的恩典,讓身體病痛、孱弱的他仍舊能夠再回到台灣來領獎。
 
無私的愛,嘉基永遠的院長
 
「你心若向飢餓的人發憐憫,使困苦的人得滿足,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發現;你的幽暗必變如正午。耶和華也必時常引導你,在乾旱之地使你心滿意足,骨頭強壯。你必像澆灌的園子,又像水流不絕的泉源。」(以賽亞書五十八章10-11節)
 
2000年,戴醫生為了幫小朋友撿球,不幸跌倒,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住進加護病房。6月27日凌晨2時12分病逝於亞利桑那家中,享年八十一歲。
 
「你們的光也該照在人面前,讓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來頌讚你們在天上的父親。」(馬太福音五章16節)
 
戴醫生用愛的行動點亮生命的光,照亮需要人的道路。當我們在享用這些資源時,理當感念他的付出,也追隨他的佳美腳蹤,去幫助更多需要的人,讓愛的亮光不間斷地代代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