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7.02.21 內地會的醫療事工

  • 主題:醫宣史話
  • 期數:322(2015年12月)
  • 作者:魏外揚
今年是內地會創立一百五十週年,11月20~21日在中原大學舉行了一場「惟獨基督:內地會來華一百五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外基督使團總主任馮浩鎏醫師發表了一篇論文:「醫者乎?牧者乎?中國內地會醫療宣教事工與本土化教會」,是本次會議中唯一一篇有關醫療傳道的論文,筆者認為這篇論文提出的數據、觀點都很有價值,因此摘錄該文重點,穿插一些筆者自己的感想,來與路加雜誌的讀者們分享。
 
馮醫師對於內地會的醫療歷史早有耕耘,2007年曾出版《長江杏林》一書,介紹八位內地會醫療宣教士:摯愛中華──戴德生;雙龍勛章──稻惟徳;三載歲月──賜德福;薪火相傳──戴存義;一粒麥子──金品三;女中豪傑──美德純;大涼山上──海恆博;到西藏去──賈立克。醫療宣教史是由專業人士寫下的歷史,所以馮醫師希望藉由這八位醫師的故事,讓當代基督徒專業人士得著鼓勵與啟發。
 
回到馮醫師的論文,首先在數據方面,馮醫師指出從1865至1953年,也就是內地會集中委身於中國的時期,共有一百零六名醫生加入內地會。然而直到今日,除了馮醫師上述的小傳以外,我們對這些醫療宣教士多無所悉,今後對於他們的研究與介紹,是華人教會責無旁貸的工作。
 
馮醫師也指出,內地會從1900至1939年間建立的醫院包括:1902年開封福音醫院;1909年四川保寧(今閬中)福音醫院;1909年山西平陽(今臨汾)善勝醫院;1914年山西潞安(今長治)鴻恩醫院;1918年甘肅蘭州博德恩紀念醫院、江西鄱陽福音醫院;1936年長沙德生醫院。經筆者上網查詢,這些醫院多半是今日各地人民醫院的前身,例如保寧福音醫院之於閬中市人民醫院、平陽善勝醫院之於臨汾人民醫院、潞安鴻恩醫院之於長治市人民醫院等,都是可以確定的例子。另外,從這些醫院的命名看來,內地會最多的是「福音醫院」,這也可以印證內地會視醫療為福音的輔助,不贊成醫療脫離福音而坐大,甚至淡化、取代了福音。
 
關於內地會醫院的特質,馮醫師歸納為以下幾點:一、走向內地:對「內地」的負擔促使內地會將醫療服務帶給缺醫少藥的偏遠地區。二、強調語言訓練:無論醫事如何繁重,醫生都要接受語言訓練。三、本土化:在資金來源上,1900年後建成的醫院大都收到本地華人的相當捐獻。四、建築風格:許多醫院都是紅磚綠瓦,和當地的傳統中式建築別無二致。五、流動醫療站:內地會堅持深入未聞福音的偏遠地區,設立流動醫療站,這其實切合當時的中國國情。
 
最後,從內地會整體的醫療事工,我們可以學習:其一,謙卑服侍:宣教不是由強者至弱者,而是得蒙醫治的人走向需要醫治的人。其二,整全宣教:對內地會而言,整全宣教是醫療服務、口傳福音和教會本土化三足並立。其三,福音邊陲:內地會執意不建立規模龐大的醫院,而是將精力和資源投向流動醫療站。其四,秉公行義:昔日內地會的醫療宣教士還兼具為公義發聲的社會角色,尤其針對猖獗的鴉片貿易。其五,避免世俗化:醫療宣教須避免淡化福音,反對以現代化取代福音化的目標。
 
以上是筆者對於馮醫師論文的摘要介紹,當然難窺全貌,將來論文集出版,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全文,就能充分了解馮醫師透過內地會醫療事工想要分享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