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7.03.16 台東基督教醫院開創者──譚維義醫生(下)

  • 主題:醫宣史話
  • 期數:313(2015年3月)
  • 作者:潘稀祺
漢 名:譚維義
出生地:美國堪薩斯州
學 歷:明尼蘇達大學醫學博士
經 歷: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創始者
在台期間:1961-1994                  

三、視病如親,真心關愛
 
視病如親的譚維義醫生有一個令人感到親切又溫馨的別稱「譚爸爸」。這暱稱出自病患及家屬口中,真是格外的窩心。
 
希伯來書十三章2節:「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台東卑南族的林豪勳,二十多年前因一場墜樓意外導致脊椎斷裂,頭部以下全部癱瘓。他的姊姊林清美提及往事:「意外發生後全家陷入愁雲慘霧,豪勳更是生不如死。若不是譚院長和東基鍥而不捨的加油打氣,我們早就絕望了。」
 
二十多年來,譚醫生除了全力救治,更帶領豪勳的家人和東基全院員工每天一起同心為豪勳祈禱。現在的林豪勳是電腦高手,他利用電腦編撰了卑南族的語言辭典,將卑南族的歌謠以電子合成音樂保留下來。
 
是患者家屬也是醫院的員工黃文子說:「譚醫生其實是有真工夫的真正大牌醫生,卻溫柔謙卑毫無矯飾,要看他的門診無需拜託關說請求,他也從不挑揀或拒絕病患。孩子住院期間,他三番兩次來關心我的家庭、生活和信仰,至於譚太太,雖擁有高學歷又貴為院長夫人,卻老是見她手提水桶幫病人洗澡、清理髒臭的排泄物、溫柔地安慰病人……。」
 
譚醫生夫妻就是如此真切地關心每一個人,而且是身、心、靈全人的關顧。


▲譚院長於台東馬偕醫院培靈會演講與作者合影
 
四、澹泊名利 儉樸生活
 
耶利米書三十一章14節:「我必以肥油使祭司的心滿足;我的百姓也要因我的恩惠知足。這是耶和華說的。
 
醫務繁忙的譚醫生,並沒有支領醫院的薪水,一家人只靠著協同會微薄的供應,簡樸地過生活。當大多數台灣人的經濟越來越富足,譚醫生仍然以一輛中古摩托車代步。當時,人若看見譚醫生沒騎摩托車,而騎腳踏車時,就知道他沒錢買汽油了。家中老舊得連門都無法閉攏的冰箱,更是長年以一把椅子頂著,繼續使用。
 
他的兒女們相繼長大,返回美國唸大學,夫婦倆除了忍住對孩子的思念,為了節省機票的開支,還得輪流返美參加子女的畢業典禮。譚醫生夫婦從來不以儉樸的生活為忤,反而歡喜地認為衣食不缺很富足。
 
五、父母身教,全家服事
 
申命記六章4-9節:「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
 
譚家的孩子們從小都是和阿美族的小孩一起玩耍,到了求學的階段,就送到台中一所專門讓外國宣教士子女就讀的外語學校--馬禮遜學院(Morrison Academy)就讀。
 
父母親身體力行、無私奉獻的身影,潛移默化,深深地影響著這些孩子。他們都熱心服事上帝,三個女兒結婚後都與夫婿仿效父母的好榜樣,在偏僻落後的印尼、墨西哥和中國山西省從事醫療傳道的工作。
 
永遠的「譚爸爸」
 
譚醫生於1993年獲得「第三屆醫療奉獻獎」。1994年從服務了三十三年的台東基督教醫院退休。同年獲得總統李登輝先生特別頒發「紫色大綬景星勳章」,表彰他在台灣行醫三十三年,為台東民眾所作的奉獻。2002年他的故事《永遠的譚爸爸》一文,被出版社收錄在國小四年級下學期的國語課本中。2008年他與夫人譚秀麗女士共同受邀,在卑南文化公園的石板步道上留下永遠的腳印。2009年,獲頒「第五屆台灣貢獻獎」。
 
退休後的譚醫生,曾多次回台灣為醫院募款。他每年也都會帶領醫生前往中國大陸山西省鄉下,支援女兒、女婿在那裡的醫療宣教工作。
 
譚醫生說:「我很喜歡聖經腓立比書四章11-13節:『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誠如台東基督教醫院大門玻璃上面的經文:「祂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詩篇147篇3節)
 
譚醫生憑藉著這種憐憫、關懷的基督情懷,無怨無悔地付出,他是人民口中永遠守護醫院、病患的「譚爸爸」。
 
參考書目
1. 吳方芳,2011,《一粒麥子落在後山》,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2. 黃清泰,2014,《東基向前行──看守神的產業》,台北:前衛出版社。
3. 譚維義醫生夫婦口述。


▲現在的台東基督教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