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7.03.17 國際醫療的歷史

  • 主題:醫療傳道
  • 期數:312(2015年2月)
  • 作者:江明哲
我們如果做好醫療專業,很有機會可以成為宣教士,別的行業不見得如此。要成為職場宣教士,就要把醫療這個專業做好,然後機會就無限寬廣。要談台灣的國際醫療,可以從歷史、宗教或政治的觀點去看,其實從2006年之後,國際醫療突然變得簡單,因為政府鼓勵醫師、醫學生到國外從事醫療服務。
 
台灣和國際醫療的歷史有些淵源。全台共有二十五家以上基督教系統的醫院,只有台中縣市沒有基督教醫院。這和二次大戰之後撤退來台有關,當時把大陸的天主教、基督教醫院全數關閉撤離來台,使台灣醫療很特殊地在短期就發展得很好,目前我們可以超越大陸的醫療就是因為如此,而且在退出聯合國之後依然努力發展醫療,所以現在很容易就能切入醫療宣教的領域。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基督教的福音事工地帶是從非洲延伸到亞洲,台灣也落在這塊區域裡面,而目前全世界認定最缺乏醫療的地方是非洲。我從小在教會成長,國小中低年級的時候在主日學聽過英國醫療宣教士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到非洲宣教的故事。今天在非洲依然有人認為李文斯頓是他們的非洲之父,他曾三次進入非洲,最後一次因病去世在當地。
 
宣教士都很辛苦,常常要東奔西跑,不一定能顧及家庭。李文斯頓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好好陪伴他的子女。他的大兒子是個叛逆的孩子,後來跑到美國參加了南北戰爭,因病傷臨死之前寫了一封信給他的父親,雖然是很叛逆的兒子,最後還是在信上認可父親的宣教工作。李文斯頓的二女兒後來則是回到非洲獅子山共和國(Republic of Sierra Leone)當宣教士。
 
李文斯頓也是很有名的佈道家,他說要成為醫療宣教士必須有四個特性:第一,要有純正信仰,一生不變堅持信念。第二,要以這信仰的真理為生命。第三,要愛你的鄰舍,否則永遠無法成為宣教士;李文斯頓被稱為非洲的父親和朋友,他後來收養兩個非洲人當兒子,去世之後是這兩位把他的遺體帶回英國。他真的愛非洲人,當時非洲很混亂,人人配槍防身,但是他沒有向非洲人發射過一顆子彈。第四,要喜歡大自然,若要去落後的地方卻不喜歡大自然,就無法成為宣教士;五、六十年前挪威的宣教士興建埔里基督教醫院,當時埔里簡直鳥不生蛋,只有一個湖比較像挪威的樣子,但他們還是愛那個地方。
 
到我初中、高中的時候,史懷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台灣的出版社翻譯了他的書,他的故事充斥整個社會。他提出的「尊重生命」被當時台灣社會認為是很高超的道德,他說痛比死還要難過,當時我是高中生,不懂得這些,但是把他當作一個典範。史懷哲有四個博士學位,卻一輩子在非洲服務,他在蘭巴倫(Lambarena)創立的醫院成為近代醫學倫理復興的地方。
 
我從醫學院畢業之後,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工作十年,在那裡聽聞很多從英國蘇格蘭到中國的宣教士故事,有戴德生、李愛銳、蘭大衛、馬雅各等等,這個圈子裡面有一兩百人到中國、台灣,以教育和醫療進行宣教。
 
非洲獅子山共和國有一個很重要的歷史,在張文亮的《兄弟相愛撼山河》一書講述威伯福斯和克拉朋聯盟反黑奴制度的故事,夏普(Granville Sharp)是其中一位成員,他找回逃脫的非洲黑奴,送他們回非洲,為他們建立一個没有奴隸的自由之城,並讓他們開墾耕作,成立獅子山公司(Sierra Leone Company),將農產出口回歐美。後來這個自由區發展成為一個共和國,就是今天的獅子山共和國,首都就是自由城(Freetown)。另外,克拉朋聯盟成立了浸信會宣教協會,後來成為跨國的宣教组織——倫敦傳道會,戴德生就是通過這個差會被派到中國。
 
這些是我在基督教醫院裡面接觸到的宣教歷史,歐洲很早就開始宣教,早期許多來台宣教士是得到來自非洲獅子山的資金援助,台灣很幸運能有這樣的歷史淵源。
 
雖然台灣很早就有農技團,但是醫療團卻沒人要出去,尤其沒有評鑑的時候,幾乎沒有醫生要出去。後來我到榮總,2006年,國際醫療援助開始列入評鑑,於是很多醫院都要做,我們就被指派成立國際醫療中心。那時有人叫我不要接,說評鑑是做表面的,但我知道這件事情是對的,所以就接了。從一開始為了評鑑而做,沒有評鑑就計畫中斷,到今天國際醫療成為台灣的一個醫療風氣,不用鼓勵也有很多人想要去做,不只是基督教醫院,很多其他醫院也在做。
 
我曾問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嚴震生博士,全球在這麼多地方進行國際醫療,到底哪裡是最需要的?他說以國際局勢來講,非洲真的是一個很窮苦的地方,但困難的是,許多援助國家都只做個樣子,當地的政府又腐敗,所以一直做不好。我們要知道,英國人當初來到台灣的時候,是把最好的帶進來,例如剛有麻醉技術的時候就帶到台灣來、剛有X光機的時候就送一台過來。國際醫療需要的是很尖端的醫師,不只是去看看感冒而已,落後國家一樣有腦中風、心臟病,但是醫療環境和設備卻有限制,所以你們在學生時代更要把專業學好。
 
聯合國千禧年計畫(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推動在2015年要達成八項衛生、教育、經濟方面的國際發展目標,包括──消滅極端貧窮和飢餓,實現普及初等教育,促進兩性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降低兒童死亡率,改善產婦保健,與愛滋病毒/愛滋病、瘧疾以及其他疾病對抗,確保環境的可持續能力,全球合作促進發展。
 
台灣就是依據這個計畫開始進行國際醫療,也因此拉近了台灣與世界的關係。如果你的醫療計畫在這八項目標之內,政府就會給予資助。當時聯合國預計已開發國家要將生產毛額的0.7%投入這些人道援助,台灣在2008年投入了0.14%,明顯還有空間可以做更多。
 
我在榮總做了兩年國際醫療,之後被借調到北醫,加入台灣駐聖多美普林西比醫療團。聖多美(Sao Tome)是位於西非的島國,對面就是史懷哲服務的蘭巴倫,全島面積1001平方公里,型狀和台灣有點像。那時我是國家醫療團團長,去的時候,其實不知道到底要在那邊做什麼,我就設定五個目標:首先,我要學習基督的樣式去服務,不會到處宣傳;第二,我要改善當地的醫院;第三,我要協助團內的工作;第四,在當地成立研究所;第五,讓台灣的學生能到聖多美去服務學習。
 
在醫療團的努力下,聖多美的瘧疾普及率從47%逐年降到3%。非洲似乎很遙遠,但是不比英國人當初大老遠跑到台灣來,現在交通的發展讓醫療宣教變得更容易,將來你們可以去的地方很多。路加早期的畢路安(Louise)宣教士、韓偉校長就像炭火一樣,點燃台灣的醫療宣教之火。把對的事情做好、認真地把交付你的事情做好,你的專業可以成為許多人的祝福。
 
 
 
 
◎本文為2014/12/9陽明信望愛團契路加傳承餐會文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