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7.03.17 全人興盛──疾病或健康(下)

  • 主題:醫學倫理
  • 期數:312(2015年2月)
  • 作者:Allen Verhey
情感肯定
 
上帝和我們還有第三種關係,祂也使我們與祂、與祂的創造以及末後之福「和好」。這是上帝對愚昧人恆久不變的寬懷,即使他們不合宜地回應上帝,因而拒絕了祂的賜福。在我們背離祂的時候,天父差派愛子帶著聖靈的大能,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註廿四 上帝愛我們的心就在此顯明了(約翰壹書四章9-10節)。三位一體的聖子,與父有獨特的關係,成為我們中間的一份子,同擔我們人性的脆弱和背離上帝的景況。註廿五
 
與我們成為一體,他成為一個無法自救的人;與我們成為一體,他活在死亡的威脅下。但是與上帝一體、有聖靈的大能,他以信心仰賴他口中的「阿爸」,不同我們拒絕上帝的賜福,他揭露罪並邀請我們用愛回應上帝。因著子對父的信心、因著他忠於上帝使人和好的目標,即使人的生命充滿混亂且背離上帝,他仍體現了人原本受造的樣貌和興盛。而出於父對子的信實,我們當中的這位被高舉,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全人興盛就表現在他與我們成為一體,表現在最後將他帶上十字架的犧牲的愛。少了如此的愛和恩慈,就沒有全人興盛。
 
上帝帶給我們的和好,也有祂「大方且慈愛地給予和收受」的特質,這邀請人合宜地回應──以「愛」來回應,而這樣的愛就顯出全人興盛。
 
Kelsey認為這種愛的回應是「熱切盼望與三一上帝,並與其他背離的受造物和睦。」註廿六 我更喜歡稱之為「情感肯定」。註廿七 我認為情感肯定是愛的基本。情感肯定就是因所愛的對象而喜樂,一想到對方就快樂,稱讚一切令對方愉快、光榮的事情。當我們遠離對方的時候,情感肯定會渴望和好與同在。有了情感肯定,我們為所愛的對象感恩,感謝對方的陪伴;我們喜樂地給予並接受,不帶嫉妒或傲慢。有了情感肯定,我們尊重、崇敬所愛的對象;不企圖同化對方的本質,也不想被同化;我們樂於彼此的不同。有了情感肯定,我們不會利用所愛的對象,不願危害對方的完善。有了情感肯定,我們忠於所愛的對象,即使有時候需要付出犧牲。註廿八
 
上帝就是用這樣的愛來愛我們,我們要用這樣的愛,合宜地來回應上帝。當我們用這樣的愛來愛上帝和鄰舍,就體現了興盛。「愛的回應」是敬拜、愛慕、服事獨一上帝,並學習照顧所有和祂有關係的受造物。舉例來說,禱告是敬拜的一種方式,我們沒有聖子與聖父的獨特關係,我們毋須假裝有所不凡,然而與聖子成為一體、成為上帝所收納、所愛的孩子,我們可以在禱告中回應聖子的邀請,一起呼喚天父「阿爸」。這樣的祈禱是一種愛的回應。在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還有其他敬拜方式,使整體生命都成為對上帝愛的回應。另外,論到學習照顧其他和上帝有關係的受造物,我們就是在學習愛鄰舍。「愛的回應」也要去愛上帝所愛的受造物。與基督成為一體,我們學習和鄰舍成為一體,也為了鄰舍學習合一。「和鄰舍」成為一體,我們實踐謙卑和憐憫。「為鄰舍」合一,我們尋求鄰舍的福祉和健康;我們渴慕公義、力求和平。當我們愛上帝和鄰舍,我們體現了全人興盛。
 
對鄰舍的愛不是對上帝的愛,反之亦然。那不是同樣的愛,但不可分開。
 
人若說「我愛上帝」,卻不愛鄰舍就是說謊的(約翰一書四章20節)。愛鄰舍卻不敬拜上帝,那愛可能腐敗。
 
上帝在世人背離的時候,道成肉身與世人成為一體,為世人實現合一,若我們禱告卻不愛鄰舍,就沒有學習祂的樣式。若我們禱告卻不愛鄰舍,就扭曲了自己的生命、自我孤立,同時也扭曲了別人的生命,否定他們與基督、與我們的合一。若我們虔誠祈禱卻不愛鄰舍,就不能興盛。反之,若我們愛鄰舍卻不愛上帝,就忽略了世人處在背離和混亂的事實。若我們愛鄰舍卻不愛上帝,就可能陷入傲慢或自滿。一方面,我們可能陷入仁慈的自大──這傲慢的自大將世界(和醫院)區分成有能力的幫助者(我們),以及有需要的受助者(我們要去愛的人)。這種自大忽視了我們和他人同樣處於混亂與背離,也可能疏忽了受助者應得的尊重。感恩和認罪的禱告可以提醒我們,我們都受助於同一位大幫助者(上帝),也可以在我們嘗試尋求眾人福址時,培養一定程度的自省。另一方面,我們拒絕了傲慢的誘惑,卻可能陷入自滿;我們可能自以為是地假設,那些有困難的鄰舍已經得到所需資源,應該有自助的能力。這種假設遺忘了,我們在世人背離的時候仍要與他們合一,因而放棄了自己的用處和責任。祈求的禱告可以幫助我們察覺鄰舍的具體情況,了解他們事實上有限的資源和能力。
 
當我們真誠地愛鄰舍,卻未給上帝應有的愛慕,我們就無法興盛。
 
‧‧‧
 
現在來談談健康。
 
本文一開始,我提出幾個區分全人興盛和健康的理由,我再說一次,你「可以」只有一種。一個人可以在疾病中興盛,也可以在健康中興盛。疾病提醒我們是必朽的,幫助我們有智慧的心,因此可以興盛。
 
接著,我提出全人興盛的神學根據,希望澄清全人興盛的概念,藉此區分健康。
 
然而我要提出第三件事情,以上全人興盛的定義並沒有忽略健康,或視健康為瑣碎小事。我們要關心健康和病患的照護,但是以此定義為前提──在神學上,全人興盛被視為對三一上帝的合宜回應。基督徒關心健康和病患照護,是以頌讚感恩、喜樂盼望和情感肯定為基礎。這並不會突然救我們脫離混亂、必死和軟弱,但是能幫助我們敏銳地分辨健康和全人興盛。
 
我們用「頌讚感恩」回應造物主,為生命、健康、力量的禮物感謝讚美祂。健康是造物主美好的禮物,我們要在其中得到「虔誠的快樂」。忠於創造和祝福的智慧,我們能尋得自己和其他受造物的福祉,包括健康。
 
然而,否認我們的必死和軟弱是愚昧的。死亡並不好,人的必死卻提醒著我們的生命和上帝不同;一但我們學習數算自己的日子,就能得著智慧的心(詩篇九十篇12節)。
 
苦難並不好,人的軟弱卻提醒著我們必須仰賴上帝和他人的幫助;若認識人類的普遍軟弱,就能在付出照顧時免於仁慈的自大,也可以大方地接受照顧。
 
 在頌讚感恩中,我們為造物主所賜的醫藥感謝讚美(次經德訓篇三十八篇),卻仍保有節制,避免對人類能力抱有過度的、偶像崇拜的期望。忠於創造和賜福的智慧,我們會慷慨地款待各種人;也就是說,我們會大方地款待有需要的、傷殘的和生病的人,依照他們被造的樣子和所處的現狀,去尊重、照顧他們,也尊重、照顧我們自己。
 
我們用「喜樂盼望」回應那領我們進入美好未來的上帝。上帝的末後之福透過耶穌賜福的話語以及醫治的工作,透過死而復活,透過聖靈的大能彰顯出來。在喜樂盼望中,我們知道上帝喜愛生命和健康,而非死亡與苦難。因此我們不追求死亡和苦難,即使有時候必須在生命、舒適和其他美善之間做出權衡。
 
因為美好的未來尚未實現,我們要拒絕一切必勝的精神信念,不能將信仰當作消除疾病、患難的萬靈丹,或將禱告當作免除死亡、軟弱的法術。那未來尚未來到,所以我們會悲痛哀傷──但不會失去盼望,不會絕望。因為那美好未來「並非」靠著人的力量而立,而是倚靠上帝的愛和大能,所以我們要拒絕醫藥能救人脫離死亡與受苦的必勝心態。我們要拒絕培根理論的人定勝天說。
 
透過耶穌的復活和在聖靈在時空中彰顯的大能,那美好的未來已然展開,因此我們在喜樂盼望中不只是被動地等待;我們要積極地服事上帝對末後的心意,忠於上帝的宣教使命(missio Dei)。我們要盡力用上帝賜予的能力去醫治,但是在無法治癒時仍總要關懷病苦,在自己生病或臨終時也大方地接受照顧。在病苦孤單中,我們會不時因著實際、平凡的福份而歡喜。我們會追求公平的醫療資源分配。我們不會只將病人丟給醫藥科技。面臨死亡,我們會因上帝有盼望,在祂的應許中喜樂。
 
上帝差派愛子為我們帶來和好,祂的愛因而顯明,我們要以情感肯定來回應。愛上帝,我們學會照顧所有和上帝有關係的受造物。在情感肯定中,我們體會基督與我們在混亂和苦難中、軟弱與死亡中成為一體。當「我們」受苦,能因不是獨自受苦而得安慰。在情感肯定中,我們體會與基督並其他受苦的、背離的人成為一體。我們會照顧「最小的弟兄」,即病苦貧困的人。當「他人」受苦,我們會陪伴、探訪他們,如同基督在他們的軟弱和背離中,總是且已經與他們同在。他們與基督一體,自然配得一定的尊重。
 
耶穌在聖靈的能力中成為我們的一份子,我們從他身上學習憐憫,並向同為一體的鄰舍實踐關愛,為他們尋求福祉。耶穌不同我們拒絕上帝,我們從他身上學習回轉歸向天父,並在愛中與鄰舍和好。我們祈求,就必得寬恕。
 
在頌讚感恩、喜樂盼望以及情感肯定中,我們不論患病或健康,是受助者或施助者,都能夠興盛。願上帝得榮耀。
 
註廿四 Kelsey, p. 621.
註廿五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五章21節做了有力的說明:「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
註廿六 Kelsey, p. 738-9.
註廿七 這個詞是出自Jules Toner, The Experience of Love (Washington: Corpus Books, 1968).  See especially pp. 141-184.
註廿八 此對愛或情感肯定的解釋,乃出自H. Richard Niebuhr, Daniel Day Williams, & James M. Gustafson, The Purpose of the Church and Its Ministry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