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7.05.05 這一趟溫故知新──2017寒期花蓮門諾醫院醫療傳道見習營心得

  • 主題:我們這樣成長
  • 期數:339(2017年5月)
  • 作者:莊蕙如
升上醫學系五年級,進入醫院見習,對醫學生來說是個挺大的轉變,除了教科書上的醫學知識要不斷溫故知新,醫病關係的建立、醫學倫理與法律、醫療環境現況及醫療團隊合作……等,這些課題頓時離我們好近,因此期望自己多看、多聽、多問、多學。很感謝有醫療傳道見習營這個活動讓我去到花蓮門諾醫院,聽聞不同的人文風景及親身分享,著實開拓了我的視野。

這次來到門諾,聽到許多醫師分享醫療及信仰的心路歷程。也許跟原先期待的跟診、檢查……等醫療專業見習較不一樣,不過能聽到醫師們的故事,也是個寶貴經驗,因為這些是平時在教學醫院見習中,主治醫師較少與我們分享的內容。讓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位是陳翌真醫師,她藉由臨床故事來分享她的體悟,其中有些提醒令我很有共鳴,同時也讓我想起了兩位共同照護的病人,讓我從過往經歷中沉澱學習。

沉澱舊知

一位是在小兒科的六歲妹妹,她出生即被診斷出有巨結腸症,接受了全大腸切除術,但也因此變成了短腸症,另外她還有克隆氏症和白質軟化症,導致她經常排血水便,行動及語言能力也發展不全。幸運的是,她有十分愛她的爸爸媽媽全天候細心照顧,每次與主治醫師一起查房時,總是被他們幸福的氣氛所感染。然而,僅管已經嘗試了一切教科書上所寫的檢查與治療方法,妹妹的病情依然很是膠著。

妹妹的父母十分了解所有的病況及醫療處置,總是能參與醫療團隊的討論,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父母的愛及堅強。然而有次與妹妹的父親聊天時,他問了我為什麼女兒會這樣,表情顯得有些迷惘。我知道他不是想討論生理及病理上的機轉,在那當下,我深深體會到醫療的有限,也讓我開始思考該怎麼回應這樣的問題。

因此我很認同陳翌真醫師所提醒我們的,要預備好自己的信仰觀及生死觀,有助於我們將來踏入臨床時,看到許多人生的苦難不至於太衝擊,在面對病人的靈性需求時,也可以適時給予一些幫忙。另外,身為醫護人員也要在同理及淡漠之間找到平衡點,過猶不及都是不好的。

另一位則是在小兒血腫科的十二歲女孩,新診斷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一開始因為對病情的不了解及抗拒,導致她十分排斥醫療人員及醫療處置,曾偷偷把很苦的類固醇藥物丟掉、肌肉注射前總是要先大哭大鬧一場,因此護理師每天都要看著她把藥吞下去,也是護理師想到在肌肉注射前可以給予麻醉貼片。

在日復一日的療程中,女孩開始與每天照顧她的護理師聊天,看到這樣的改變,令我十分佩服護理師的辛苦及付出。在醫師專注於檢驗數值異常及治療的選擇時,他們總是在第一線處理病人吃藥打針及身體不適的狀況,甚至如同陳翌真醫師所提到的,在這些常規的處置中,她們更有機會卸下病人的心防、聆聽到病人的真實想法。而身為醫師一定要感謝、尊重並善待護理師,醫療也絕對得靠團隊的力量才能照顧好病人。

學習新事

記得剛開始成為見習醫師時,對於醫病關係我其實有很多疑惑,甚至在第一個月見習時,常常和同學們躲在討論室躊躇許久,方能鼓起勇氣結伴到病房和病人及家屬問診聊天。因此,跟著關懷師一起去安寧病房探視病人,著實讓我學習許多。關懷師藉由敏銳的觀察力、耐心及說話的技巧,在不同的情況下適時用話語鼓勵、提醒、安慰及同理,沒有過於直接的僵硬及尷尬,更能不知不覺引導對方的想法,進而達到目的。這些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能力,只有透過不斷地練習及累積經驗,才能擁有吧!十分謝謝關懷師在探視病人後與我們分享,我也期許自己能更常到病床邊與病人及家屬談話,希望成為會看病且能關懷病人的醫生。

跟著督導走出白色巨塔,進行居家訪視,也讓我看到社會的不同面向。先在車程中聽督導講述即將探訪的個案,接著再到家中探視,體會了俗語「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另外,居家服務的初衷立意良好,但是目前卻有部分被濫用,一方面令人感嘆,人若能少一些貪念,便可以將資源讓給真正需要的人;另一方面或許也該檢討制度設計及實行的小缺點,過度剝削提供服務的人力及資源,絕非長久之計。

在學期間的見習總是十分忙碌,有記不完的臨床專業知識及接踵而至的報告考試,時常沒有時間好好沉澱,藉由寒假的時間,很感謝能參加路加的醫療傳道見習營,不但讓我反思過去的經歷,也學習許多新事物。另外,非基督徒的我也跟著大家一起晨更、晚禱、分享、唱詩歌,體驗著基督徒的日常也認識了一些信仰的美好。最後,這短短五天內很開心認識了牧師、關懷師、傳道、醫師及一群可愛的朋友,很感謝受了這麼多人的照顧,這會是我難忘的一段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