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7.05.17 全人興盛──疾病或健康(中)

  • 主題:醫學倫理
  • 期數:310(2014年12月)
  • 作者:Allen Verhey
當人定睛在上帝的恩典和榮耀,就能夠「興盛」。

要解釋這個論點,我提出全人興盛的神學根據:凱西(David Kelsey)教授的《Eccentric Existence(反常的存在)》一書有很棒的說明。如果海德堡要理問答是對的,那麼全人興盛首先、主要是取決於上帝;如果凱西教授是對的,我們的興盛首先、主要是取決於三一的神,取決於祂和我們的關係──祂是創造我們、帶領我們進入美好的未來,使我們與上帝、鄰舍並萬物和好的那位主。註七 神用這三種不同但相關的方式,來和人建立關係,因此當人對三一神有了合適的回應,就能達到全人興盛。

頌讚感恩

上帝是「創造者」。「起初……」神創造天地和其間所有的,並且一再稱一切是「好的」。

這不僅是一個「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上帝不只是創造了宇宙;祂仍然在創造。這個有瑕疵和矛盾的世界,這個必死、必朽壞的身體,都是上帝的創造。上帝以造物者的身分,在這樣的世界和身體裡面,與我們建立關係,並且仍然說這些是「好的」。

三一神的生命特質是以馬內利的愛,祂給予,也收受,並且祂永恆不變,因此祂所創造的萬物也有同樣的特質──「大方且慈愛地給予和收受」。註八 上帝「大方且慈愛地給予」,使受造物擁有各式各樣豐富的特性;憑此,上帝賦予受造物各自的才幹。上帝創造、托住並尊重受造物的各種特質,祂不會傷害受造物的尊嚴,而是寬懷地讓受造物有做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上帝「大方且慈愛地收受」,邀請人大方、深情地回應。身為受造物要如何合宜地回應造物主呢?我要再次借用凱西教授的話──「頌讚感恩」註九。全人興盛取決於上帝是我們的造物主,並且以「頌讚感恩」表現出來。

頌讚感恩是全體受造物最愜當的回應。詩篇十九篇1節說:「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詩人又在第一百四十八篇中,邀請萬物一同讚美上帝的榮耀。註十 顯然,上帝是世上萬物的創造者,祂大方且慈愛地賦予萬物各種不同的能力,能用以抒發,並讚美祂的榮耀。而人類,用他們所得的獨特才幹,以「頌讚感恩」來展現生命的興盛。

「上帝的榮耀」當然只屬於上帝,那是祂奪目的光輝、完美的聖潔。我們不能,也不敢直視其完整的榮華;引用讚美詩來說,上帝的榮耀「深居在光明中,肉眼不能見」。註十一 但是上帝透過各種「明顯的」工作,來顯露其榮耀。

如加爾文所說,世界是「華美的戲院」註十二,我們在其中看見許多上帝榮耀的彰顯。但加爾文也提到很多人都視而不見。要有信心的眼光,才能在紊亂的自然界與歷史中間,看見上帝榮耀的顯露;引用加爾文的比喻,就是要戴上聖經的「眼鏡」註十三,因為聖經啟示了上帝的良善,能給人正確的眼光。註十四 如此,我們便能注意到上帝在自然界與歷史的工作,一如加爾文所言:「祂從灰塵裏抬舉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註十五 如此,再度引用加爾文的話,我們能肯定人體是「非常精美,使其創造者值得成為讚美的對象」。註十六 上帝創造的工顯露了祂的榮耀——而最後一次用加爾文的話,人合宜的回應是「因在美麗的世界中,隨時隨地可以看見上帝的工作,而得到虔誠的快樂」。註十七 這合宜的回應就是「頌讚感恩」。

藉由讚美上帝的榮耀,我們信靠祂,奉行祂對世界的照護、奉行祂給受造物自由的寬懷、奉行祂創造並看顧的智慧。藉由讚美上帝的榮耀,我們注意到這榮耀在世上的彰顯,在頌讚感恩中我們為之驚嘆並歡喜;我們學習按照上帝所賜的各種特質,尊重並照顧其他受造物——以及自己。在頌讚感恩中,我們興盛。

當我們不信靠上帝,反而試圖以財產、能力、經驗、健康、科技,或任何三一神以外的事物來確保自己的生活和身分,我們就無法興盛。當我們自稱信靠上帝,卻不奉行祂對世界的心意,不驚嘆也不歡喜,不寬懷地尊重也不以智慧看管,我們就無法興盛。當我們倚靠自己,只顧自己的心意,就作繭自縛;我們就無法興盛。

懷抱憧憬

三一神和我們的關係不僅是造物主,也是「帶領萬物進入美好未來」的主。上帝的創造不只在過去,對末日(eschaton)的計畫也不只在未來。不只是上帝將在末日動工,聖靈和聖子已經被差派進入我們的時空,並且宣告主權。註十八 我們的世界和身體是上帝所造,但是這個世界有混亂和不完美,這個身體有脆弱且終必朽壞。因為聖靈與聖子已經進入我們的時間、世界和歷史,我們的身體有超乎所想的結局(telos),是不可朽壞、不可衰殘的(參彼前1:3-7)。要有信心的眼光、聖經的眼鏡,才能看出這個紛擾世界、歷史與肉體的終局;上帝現在正帶領我們進入那未來。

三一神的生命特質是以馬內利的愛,祂給予也收受,並且永恆不變,因此祂帶領萬物進入的美好未來——不亞於祂的創造——也有「大方且慈愛地給予和收受」的特質。註十九 上帝差派獨生子來到世上,是祂大方且慈愛的禮物。父在末後的榮耀透過拿撒勒人耶穌顯露出來,不但帶下上帝美好計畫的指望,更藉著祝福的話語和醫治工作,使人現在就體驗到那指望的能力。耶穌的復活將父在末後的榮耀顯明出來,而當天國的初熟果子,即聖靈,澆灌下來,新的信仰群體形成,他們有聖靈的能力、為耶穌做見證、餵養弱者、醫治傷者,並且彼此相愛。在這公共群體的生活中,展現上帝末後的賜福。

同樣地,上帝末後榮耀的展現也邀請人以讚美和感謝來回應,上帝「大方且慈愛地收受」的特質歡迎這般回應。上帝引領萬物進入祂的美好未來,人類對此應有的回應是「懷抱憧憬」。註廿十 那未來「尚未」實現,那未來並非依憑受造物的潛力,而是因著上帝的應許,從耶穌復活之後就已經開展,並且是這個歷史、世界、肉體都必喜悅走向的未來。上帝在末後的應許,以及已經彰顯的末後之福,都帶來喜樂;也帶來盼望,因為萬物都要更新,包括我們。

懷抱憧憬,我們仰望上帝對未來的應許,我們人生的結局是上帝所賜的禮物,不是我們的成就;最終是仰賴上帝的恩慈和大能,而非人類的努力或能力。懷抱憧憬,我們仰望上帝作盼望的根基,作我們所盼榮耀未來的依據。我們所期盼的未來,是上帝的榮耀彰顯在實際的群體生活中,是我們活在末後聖靈的大能之中。懷抱憧憬,我們學習察覺乍現的(ad hoc)「天國象徵」註廿一,學習在混亂的世界中,看出一些細微的表現,顯示「主來的日子逐漸臨近,必定不再耽延。全地都要看見神的榮耀,好像大水充滿海洋。」註廿二 懷抱憧憬,我們致力於解放受壓迫的、餵飽飢餓的、與貧窮者分享、照顧患病的、接受他人的幫助、實踐互助和公義,我們致力於向舊世界提示上帝的美好未來,提示那實際、群體、「有義居在其中」(彼後3:13)的未來。在懷抱憧憬中,我們興盛。

然而,我們可能忽略了以適當的方法,去回應那位展開美好的未來,又帶領萬物進入其中的三一上帝。舉例來說,若我們將盼望寄託在以人的奮鬥來達成烏托邦理想,包括醫藥的烏托邦之願,這些理想常伴隨著破滅,而破滅又使人失去樂觀以及為理想奮鬥的樂趣,也伴隨著十字軍的野心,他們為達己念不擇手段,不尊重也不照顧同為受造的人。

同樣,當我們只是被動地等待,不感恩地明察,也不憑喜樂服侍那些聖靈大能所展現的「天國象徵」,就沒有做到適當地回應。當我們自滿地將某些文化運動、理想主義視為末後的盼望,譬如美國的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或培根工程(Baconian profect)和醫藥的科技夢,我們就未能合宜地回應那位帶領萬物進入美好未來的上帝。另外,當我們悲觀沮喪,我們就未能適當地回應祂。

當我們未如此適當地回應上帝,就無法興盛。
 
註七 David Kelsey, Eccentric Existence: A Theological Anthropology (WJKP, 2009)
註八 Kelsey, 123.  
註九 Kelsey, 338, 340-356
註十 但以理書三章23節之後的次經三童歌「Benedicte」,美妙地詳述了詩篇一四八篇萬物的讚美。
註十一 Walter C. Smith, “Immortal, Invisible, God Only Wise.”
註十二 見加爾文《基督教要義》I.v.8 和 I.vi.2 等等,經常出現。
註十三 I.vi.1, I.xiv.1,及其他處。
註十四 III.ii.7.
註十五 I.v.8, 引用詩篇113:7。
註十六 I.v.2,即使我們沒有「迦倫的精確方法」。
註十七 I.xiv.20,加爾文說這些應該感動我們去信靠神、請求神、讚美神並且愛慕神(I.xiv.22)。
註十八 Kelsey, p. 446.
註十九 Kelsey, 123.
註廿十 Kelsey, 502.
註廿一 從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的《盼望神學》(Theology of Hope : On the Ground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a Christian Eschatology .James W. Leitch 譯;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7)一書開始,futuram 和 adventus這兩個代表「未來」的字詞就普遍被區分。Futuram是過去與現在所帶出的未來潛力;它是實現世界與歷史已經展現的潛能,或是特定社會與歷史背景之下的可能性。說到futuram,我們會觀察過去與現在,去推斷未來的可能,並努力實現好的潛能。Futuram是人類的成就。
Adventus是上帝賜給我們的未來;就是新世界。藉由上帝所差聖靈的大能,adventus事實上已經展現,但仍在等候將來完全的實現。Adventus從拿撒勒人耶穌的復活開啟;它進入我們的時空和futuram,它邀請我們去回應。末後的未來是adventus,並非人類的成就。
上帝創造我們,也帶領我們進入末世的福份,這兩種關係並不衝突。末世的福份並非基於上帝起初的創造,這福份延續了上帝在創造中所顯明的特質,見Kelsey, 452-457。
註廿二 Barth, IV/3/1, p. 112 ff.
註廿三 A. C. Ainger, “God is Working His Purpose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