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7.05.18 來聊一下──訪黃蔚醫師

  • 主題:人物故事
  • 期數:308(2014年10月)
  • 作者:林雅庭
一位與人和睦的人,流露的印象不外乎溫爾、謙和、有愛心;那麼說到一位「使人和睦」的人,還有什麼額外的特質呢?

因著母親的信仰,黃蔚醫師自幼就認識上帝,又在青少年時期更真實地確立了對上帝的信靠。他生於內戰時期動盪不安的廣東農村,上帝卻用他的一生,在家庭、教會和職場上,成為一位使人和睦的領袖。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的衝突再度浮出,數個月間各地戰役頻繁。1946年1月,國共雙方下達一月停戰令,民心久望的和平似乎臨近了一小步;黃蔚就出生在這個時節。然而歷史的前進很殘酷,和平駐足不前,6月國共內戰全面爆發,黃蔚的父親與祖父不幸犧牲,母親帶著妹妹逃往香港,黃蔚則是和外祖父母一家同住,直到十歲才赴港與母相聚。

因為母系家族是基督教家庭,黃蔚從小在教會長大,對上帝有較深的認識則是在小學升中學的階段。當母親決定念神學院,黃蔚就寄住到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的兒童新村(收養近一千名孤兒的兒童福利機構),裡面由一名保母照顧十幾位兒童,組成一個小家庭。後來,有位保母開始帶著幾名孩子一起讀經禱告,而黃蔚就在其中。有了屬靈長輩的陪伴、教導,黃蔚與上帝的關係越來越親密。

大學來到臺灣就讀國防醫學院,黃蔚加入學生團契,每個禮拜在台北信友堂聚會,建立國防團契的韓偉院長也常常到其中協助;巧的是,當黃蔚擔任團契主席時,成立中華基督教醫務團契的荷蘭宣教士畢路安姐妹來到台灣,也參與國防團契的聚會。黃蔚在這段期間與兩位屬靈前輩有密切的交流,畢業之後也沒有忘記醫療傳道的使命。

1975年黃蔚醫師進入台北榮民總醫院工作,他參與北榮團契,偶爾也參加韓院長家中舉行的禱告會,後來這個禱告會組成中華醫藥傳道會,其後與中華基督教醫務團契合併為今日的路加傳道會。1982年,黃蔚轉任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一批愛主的同工在醫院附近建立了榮中禮拜堂,一同在新的醫院繼續醫療傳道工作,同時也向外關心台中的醫學院校。1986年,黃蔚赴美國進修分子生物醫學,這在當時是一門初萌芽的學問,隔年回國便投入研究疾病與基因的關連,工作變得更加忙碌。

接連研究了四年左右,他的心裡開始湧現一股屬靈的不滿足感,因為比起過去,他少了和同工一起服事的時間,反而花上許多心力在研究工作,每年都問著相同的問題:「某疾病和某基因有沒有關連?」卻從未得到正面的答案,他自問:「如果上帝再給我十、二十年的生命,我要一直這樣過嗎?」他想起過去曾經聽聞基督教醫院欠缺人力的呼聲,於是向上帝禱告:「如果主要我轉換服事跑道,就請透過曾經邀請我的基督教醫院同工,再給我一些提醒。」

過去是初出茅蘆的住院醫師,自覺羽翼未豐,不敢貿然應邀;如今成為資深醫師,卻恐怕少有人敢期待他放下自己,到偏遠的醫院服務。黃蔚醫師向上帝禱告的隔天,他和路加傳道會的同工到南部開會,回程與當時埔里基督教醫院的成亮副院長同車,沒想成副院長突然對他說:「黃哥,我要邀你到埔基來。」想起昨天的禱告,黃蔚驚訝連連,於是開始慎重地考量這事。

從黃蔚醫師下好決定,到真正進入埔基,期間大約隔了一年,除了不能馬上放開研究計畫,另外也須得到家人的支持。他和妻子何師竹醫師在台北榮總相識,走入婚姻並育有三名子女,孩子們當時正就讀高一、國三和小四。何醫師擔任台中榮總婦產科主任,工作之重並不亞於丈夫,然而兩人在分工之下,倒也將教會服事和子女養育都照顧得穩妥周到。然而黃蔚若到埔基工作,勢必更少在家,照顧家庭的責任將更重地壓在何醫師肩上,不過商量之後她卻完全支持這項選擇,可見夫妻兩人都是以上帝的事為優先。

1994年,黃蔚醫師接下埔基院長一職。雖然旁聽過幾堂醫院管理的課程,其實黃蔚完全沒有醫院行政的經驗,要接手一個缺人缺錢的醫院,實在是很大的挑戰;雖然如此,有些管理的智慧不見得能從課堂學得,而是要在環境中去面對、學習,處理員工間的衝突就是一個例子。光是和黃蔚醫師一同加入埔基的這批醫師,就存在許多意見相歧的情況。一般在大型醫院常見的權威式管理,並不適合用在長期欠缺人手的埔基,面對同工衝突或犯錯的時候,黃蔚醫師的解決之道是「來聊一下」。

舉例而言,有同工反應一位資深護理人員在院內替廠商打廣告,黃蔚就請她到院長室「來聊一下」。他並不直接點明有人告狀,只是表明醫院不能偏袒任一廠商,因此不希望有此般行為,請她協助注意這件事情。沒有責罰,這位護理人員就自動改正了錯誤;沒有強硬的要求,而是體諒人的弱點,用方法指正錯誤,以對話引導人理解正道。

院長的職務不像臨床醫師有許多臨床照顧、關懷病人的機會,不過在九年的任期中,黃蔚都秉持一個理念:「希望上帝透過我在這個機構裡,營造一個屬神的環境。」若他能帶領醫院走在上帝的方向,那麼同工所做的每項服事,他也都算有份參與。因此,黃蔚非常注重院牧部的同工,比起優秀的資歷,更希望他們是一群有傳福音熱情的人,好能影響其他基督徒員工,一起將福音帶給走進埔基的人們。

直到2003年卸任,院長黃蔚和埔基員工一起經歷了種種挑戰,包括營造一個值得大埔里地區民眾信任的醫院;在極缺醫師人力的環境中,組織兩組醫療團隊,每週四天進行山地巡迴醫療,解決仁愛鄉偏遠部落有健保無醫療的困境;九二一震災時肩負一線救援的挑戰,災後埔里鎮、仁愛鄉災民的身心醫療照顧、預防獨居災民自殺的老人日間托老、協助災區家庭成人安心工作的兒童課後安親班、災後醫院硬體的修復、耐震新醫療大樓的建造;其他還有原住民的誡酒班、基督教宣教機構宣教同工的醫療訓練班,和教會機構配搭的福音事工等等。

如今黃蔚仍一周兩次到埔基看診,其餘時間的重心則放在教會事奉上面。他曾在前幾年擔任榮中禮拜堂的執行長老,現在另由一位全時間事奉的長老負責,他們一起配搭,期望帶領弟兄姐妹同心、恆心地奔跑天路,而這也是榮中教會近幾年不斷努力的方向。

「教會也好、機構也好,同工間都會有不同的想法,有時候對自己的服事範圍太過堅持,不見得能彼此順服」,對此,黃蔚希望能透過同工們時常相聚,讓眾人在讀經、禱告中得到同樣的領受,看見一致的目標;然而他也說,這實在需要長期恆久的堅持,不是幾周、幾個月就能達成的。

有人的地方總免不了衝突,如何在對立之中搭建和諧的橋梁,這個功課對現今的社會更是重要。回顧這一年台灣社會的種種爭端,基督徒該如何應對、如何教育下一代,便成為教會界的首要關心。「以這次學運來講,教會裡就有個孩子因此和爸爸起了很大的衝突。當年輕的世代不斷接收到對社會、政府不滿的資訊,教會最好能成為對話的平台,找機會公開地討論議題,也許能幫助人更加正面客觀地看待事情。」

在家庭裡面,黃蔚也十分重視對話。當小兒子進到醫院工作,前幾年壓力很大,於是黃蔚和太太就扮演抒發情緒的對象。「讓年輕人有機會將不滿都說出來,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引導他更正面地思考。」黃蔚醫師認為,現今醫療環境確實較以往困難,過去人們尊敬醫療人員,如今卻緊抓著他們的過失;不只是醫療環境,整個社會的服事環境都在改變。

世代相歧是個難解的結,教會和家庭要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花時間對話,能夠幫助年輕世代面對他們的困境,也能夠讓兩代領受更多共識。「如果只在同一個群體裡面,就不容易看到事情的其他層面,所以要有互相對話的機會,就算不能馬上接受對立方的看法,至少可以留下理智判斷的機會。」

和平,是上帝的屬性,一個使人和睦的人,必定與上帝有親密的關係。黃蔚醫師在年輕時奠定的信仰基礎,成為他往後一生極大的幫助,處急難能不驚,處衝突也能憑真理與愛心去處理。更重要的是,當他將一生交給上帝,先顧上帝的事,自然就將上帝平安的國度帶進他的家庭、教會與職場,祝福了身邊各式各樣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