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7.05.23 落在土裡──2014暑期嘉義基督教醫院醫療傳道見習營心得

  • 主題:我們這樣成長
  • 期數:306(2014年8月)
  • 作者:陳義
見習營連續五天下來,得到滿滿的收穫與感動。不只是對醫療傳道與嘉義基督教醫院略有了解,在信仰上也經歷許多思索與成長。

參加見習的第一天便受到很大的震撼。下午進入討論室,原以為看看宣傳影片、聽聽醫院介紹,應該沒什麼值得注意的;然而,當同學問及嘉基的創院史,牧師以「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來形容戴德森院長創院初期,為醫院四處奔波籌款等作為,霎時我深受感動。竟然只有「死」才能結出許多子粒!這意味著只有全然割捨才有辦法成就神的榮耀。

這道理彷彿簡單,卻又如此難以達到。我真的能夠全然相信,在世間我所追求的,全是耶穌所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的事物嗎?我真的相信,它們都比不上主那使人不渴的活水嗎?我真的願意,或說有勇氣全然委身追隨主的腳步嗎?

第二天,同學問到醫療短宣的實質幫助,醫師們提及,往往有人只存一股熱血卻缺乏溝通與觀察,不了解對方的需要,因此一到當地便不知所措,甚至幫倒忙造成對方的困擾。原本值得鼓勵的愛心,最後卻可能傷害對方,問題的緣由在於是否看顧對方的需要。

醫療短宣真的有照顧到當地居民的需要嗎?去了當地,我們又能幫助什麼呢?當下我突發奇想,突然在討論中提出:「我想人們都需要信仰,因此就宣教而言,這的確是有看顧到對方的需要」。

但是,現實上又要如何傳福音?玩味著短宣的種種問題,突然發覺這並不只是在探討短宣,而是在探討「愛」──這隨時隨地都會遇到的課題,這基督信仰的核心。人與人相處的時候,是否常常充滿著許多愛,卻懶得傾聽,懶得溝通,只會憑空想像對方的需要,最後莽莽撞撞地付出,造成他人的負擔與困擾?要如何擁有一顆靈敏且有耐性的心,好去感受到他人的需要?這應該是基督徒一生都要磨練的課題。

第三天,從事醫療長宣的醫師帶我們從實務面,探討如何站在對方的立場,以醫療幫助對方。晚上用餐時,他隨口談到:如果在開刀前一天問病患「是否接受信仰」,誰敢說不要?但是這樣一來,我們在醫病互動及醫術上,最終也導向「向病患傳教」的目的,這樣有目的、條件交換式的愛,不是耶穌賜給我們、要我們學習的「白白得來的愛」。他認為,應該要藉由醫病互動,活出耶穌的榜樣,便能以生命感動生命,把神的愛傳達給更多人。

醫師的話讓我想到一句主禱文:「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10)。如果我們能在各行各業都與主同行,那麼即使看似世俗的地,也會如同天國一般。

醫師的話也讓我想到,前天與院牧部主任到特定的病房探訪病人、唱詩歌。看主任坦然講起信仰、幫病人禱告,這樣做究竟好不好?這樣是不是也算「徒有傳教的熱情,莽撞地造成對方的困擾」?然而,當注視著病人唱起詩歌,我們見習生都發現他們的眼睛亮了起來,開始有眼神的交流;歌聲停止後,也和我們有更多的互動。

我們的歌唱沒有幫助病人嗎?後來想想,病人在病房待著,或許會感到無趣、不安;或許院牧部事先有旁敲側擊做了解,所以才特別選定要探望他們,而我們的歌聲能給予快樂,我們的祈禱能給予平安,也是照顧到病人的需要吧!

第三、四天實際走訪阿里山,也到市區獨居老人的家裡送便當,一窺偏鄉的工作與生活環境。看著志工與工作人員的身影,不禁想起耶穌曾說:「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突然覺得,之前邊吹冷氣邊聽老師介紹偏遠醫療的我,好不真實。回想起來,那時看的一張張投影片,就像是一口口水井,從底部望上去,看不見天空的全貌。

儘管我知道短短兩天的實地參訪,其實也看不清什麼,參訪感受也包含了我的許多臆測;卻仍舊會想:我以後願意委身在如此不方便的偏鄉嗎?霎時又想起第一天牧師提到「一粒麥子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我真的有如此勇氣嗎?而這些事,不靠主又有辦法做到嗎?

在嘉基的五天收穫良多,嘉基可以放膽傳信仰的環境,也讓人感到十分幸福。想起自己在參加見習之前,最近一次聆聽的基督徒醫師分享,是慈濟醫院朱家祥醫師的講座,朱醫師談到在慈濟醫院傳福音遇到的種種阻礙,便覺得在基督教醫院能隨心所欲暢談信仰、為主做工不會顯得突兀,是件值得珍惜的事情。

感謝神的帶領,也感謝嘉基與路加傳道會給予見習機會,以及活動大小事的安排。感謝嘉基帶給我的感動與成長,願神看顧這間為祂做工的醫院,也願神繼續帶領這間醫院活出祂的樣式,感動更多需要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