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7.05.23 ​閬中古城名醫多

  • 主題:醫宣史話
  • 期數:306(2014年8月)
  • 作者:魏外揚
閬中古城位於四川省東北部,歷史悠久,人文豐富,也是基督教在華宣教史上的內地重鎮之一。著名的「劍橋七傑」中,蓋士利(W. W. Cassels, 1858-1925)與章悟道(Montagu Beauchamp, 1860-1939)兩位都葬身於此,尤其是蓋士利主教,在華四十年的時間幾乎都在閬中度過,與閬中教會的關係極為密切。如今,屹立百年的閬中福音堂,以及源自仁濟醫院的閬中市人民醫院,都是這一段宣教歷史有形可見的見證,而當年仁濟醫院名醫輩出,不是來自牛津,就是來自劍橋,與「劍橋七傑」相比,也毫不遜色。

第一位名醫是羅任斯(M. R. Lawrence, 1885-1971),牛津大學畢業,倫敦聖巴多羅買醫院受訓,醫學教育資歷完整。羅任斯生在都柏林,是家中五兄弟的老大,他們的父親出身貴族,而母親原是父親家中的女僕,出身寒微,因此他們的婚姻未得到家族的祝福。羅任斯由內地會差派,於1922年到達閬中,加強了仁濟醫院的醫療陣容。他的母親是愛主的基督徒,在丈夫去世後,選擇到閬中與大兒子同住,然而老太太的個性極強,又愛管事,也為醫院團隊帶來不少麻煩。

1920年代後期的強烈排外風潮使許多宣教士撤離中國,1932年羅任斯在母親陪伴下再度來華,仍前往四川,但這一次不是到閬中,而是到綿竹的仁澤醫院服務。仁澤醫院為英國聖公會所辦,在此負責多年的路景雲醫生(John Lechler, 1883-1977)需要回國述職,邀請羅任斯來暫代其職務。這位路景雲醫生也是醫療宣教的老兵,出生於印度,愛丁堡大學醫科畢業,1907年由英國聖公會派到四川,1928年開辦綿竹仁澤醫院,服務十年後於1938年返回英國。1976年妻子去世後,他將住宅奉獻給「海外基督使團」使用,自己棲身於親友家中。夫妻倆生前樂於敞開家門,為主接待客旅,特別歡迎中國留學生到他們家參加查經班。正如閬中仁濟醫院是今日閬中市人民醫院的前身,綿竹仁澤醫院也是今日綿竹市人民醫院的前身,當年醫療宣教士們獻身異鄉,為許多今日中國內地的優質醫院奠定基礎。

羅任斯有一位名垂青史的弟弟,經典傳記影片「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就是敘述他的故事,而「羅任斯」與「勞倫斯」只是他們姓氏Lawrence的不同翻譯。雖然兄弟二人志不同、道不合,但仍然彼此欣賞。勞倫斯形容哥哥是位聖人,從內到外清潔明亮,臉上總是綻放光芒。羅任斯則在弟弟於1935年發生機車意外而喪命後,開始整理弟弟留下的大量信件,並在1953年將他們兄弟之間的來往信件公開出版(The Home Letters of T. E. Lawrence and His Brothers),並對弟弟一生所行給予極高的評價。

第二位閬中名醫是章愛甫(Ivor Beauchamp, 1900-1971),與他父親章悟道一樣,也是劍橋大學畢業生,1929年來華,加入閬中仁濟醫院的醫療團隊。章悟道起初在四川各地巡迴傳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回歐洲擔任軍中牧師,並承襲祖傳的爵位。1939年他在來華探視兒子之際,病逝於閬中,而章愛甫也承襲其爵位。

第三位服務於閬中的著名醫療宣教士是馬德啟(Christopher Maddox, 1912-2004),劍橋大學畢業、倫敦聖巴多羅買醫院受訓,醫術精湛,宣教心志堅定。1938年來華,當時正值中日戰爭,單是從上海繞道中南半島進入四川就花了十三個星期。戰爭期間,馬德啟主持閬中仁濟醫院,在逆境中持續成長。1943年日本飛機轟炸閬中,仁濟醫院全力搶救傷患,縣政府特贈刻有「惠此創痍」四個大字的掛匾,以示表彰。馬德啟也在閬中創辦護士學校,培訓學員六十多人,直到被中共政府接管。

1952年撤離中國之時,馬德啟正值壯年,夫婦倆就轉往泰國中部,創辦「萬隆醫院」。這所綜合性的教會醫院,早期也照顧痲瘋患者,以後又兼顧愛滋病人,充分彰顯醫療宣教之愛。馬德啟在中南半島事奉多年,先後獲寮國、英國、泰國三位國王頒贈勳章,不愧是醫療宣教的典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