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7.05.25 政商之子與書香女兒──溫柔牽手的張弘道牧師、陳映美師母

  • 主題:人物故事
  • 期數:303(2014年5月)
  • 作者:林雅庭
不是台上一呼萬應的佈道家,這位微駝的長者瞇眼微笑,竟緊扣了我的專注。憶起徹夜失眠而心神頹垮的那天,我第一次遇見張弘道牧師,並得知他是張立明醫師的父親。極短的相會掃卻了我的疲乏,眼目遲遲不捨離開他和師母的背影,切慕汲取那股無名的暖流。我和張醫師因為翻譯工作偶有郵件來往,儘管素未謀面,卻在字箋中感覺親和,原來這項特質其來有自。

兩個月後有幸再逢,延小巷抵達大樓社區,穿過前庭花圃便到了張府。應門的是陳映美師母,領我進入淨雅的客廳,廳外可見陽光溫煦的一片後院,同樣整理得簡潔。與映美師母寒暄,不察這是第一次對談,反而像是拜訪兒時親密,但許久未見的長輩。

牧師與師母,一徐一敏,一暖一涼,彼此搭配如風吹雲動的和諧,但是回首新婚時期,他們南轅北轍的性格相處起來倒是暗潮洶湧。因媒妁之言而結合,原生家庭與個性的差異,讓兩人著實費了一番工夫磨合。出生於彰化縣的政商之家,張弘道的祖父在日治時代是員林鎮鎮長,家中來客皆名門大官,從小被要求應答有禮、進退有儀,卻不甚在乎課業成績。

反觀陳映美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是小學校長,排行八位手足之首,從小成績優異,顧家計捨棄第一志願就讀台中師範學校,畢業後到東海大學附屬小學教書。身為大姐又是教師,她慣於教導,手勤口快,婚後和言語和緩但使喚傭人成習的先生相處,對雙方都是一門功課。

「她覺得我講話怎麼這麼慢,而且還會重覆!」張弘道卻覺得妻子講話殺氣騰騰萬箭穿心。起初不時擦槍走火,卻也相攜走了半個世紀,養成如今心照不宣的默契,箇中祕訣是「用耶穌的眼光去看對方」,因為人的優缺是一體兩面,牧師溫柔和善但效率低落,師母則是高效率卻少耐性,總要互相成全、欣賞包容。只是夫妻要一起生活數十年,映美師母也承認這是知易行難,故如以弗所書所言:「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4:32)夫妻要從上帝領取恩慈、憐憫、饒恕的心。這樣的心,是溫柔的真心。

弘道牧師說,溫柔是耶穌的命令,在馬太福音寫道:「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11:28-29)柔和謙卑是耶穌的模樣,牧師又舉南非曼德拉總統為例:因反對種族隔離入獄之後,曼德拉在採石場當苦工,被三名獄卒苦待,後來就職總統時,卻在典禮上介紹了這三人,並稱他們為朋友。曼德拉出監時曾說:「若不能把悲痛和怨恨留在身後,那我其實仍在獄中。」他柔和謙卑的態度帶出了饒恕的安息。

溫柔脫離不了謙卑,也正因為這個特質,弘道牧師帶領了家族多人信主。受當時歷史教育影響,張弘道曾經是位以中華文化為榮、不屑西方文化侵略的青年,對源自西國的基督信仰自然不看好。然而當時就讀淡江英專,很希望日後用英文為中華文化揚眉吐氣,他需要練習英語會話的機會。

民國48年寒假,一位外國牧師帶領佈道團到員林,白天開英語查經班,晚上舉行佈道會。這免費的好機會吸引了張弘道,他開始觀察佈道所,一天,他看見一位穿著樸素的年輕宣教士,正彎腰擦拭一輛破舊的腳踏車,這畫面令他訝異又困惑。時值越南戰爭,台北中山北路附近常見美國大兵,趁著休假吃喝玩樂,這個外國宣教士卻不一樣,張弘道決定硬著頭皮去認識他。

參加了幾天英語查經班,宣教士就邀請張弘道出席晚上的佈道會,心想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他就「禮貌地」去了,結果講道聽不懂,卻很羨慕詩歌的優美,心裡更感受到夢寐以求的平安,兩個月後便舉手決志,在二十二歲成為基督徒。他年幼喪父,守寡的母親與祖母關係不睦,加上傳統宗教尚鬼神的環境,從小累積的不快樂、不平安,如今都在天父家中得到和平與安息。

受洗以後,張弘道向家人作見證,大宅院裡又添了好幾位基督徒,祖母身為家族之長,對此轉變十分不滿。一天,祖母把張弘道叫到跟前,罵他自己信耶穌已經夠壞了,還要斷張家幾百代的香火,要是再讓大哥信耶穌,就要斷他的腿。祖孫關係不斷僵化,但是聖經的命令是要孝敬父母,所以張弘道更努力去善待祖母,後來祖母患了腦中風,數著佛珠卻終日不安,於是他鼓起勇氣,戰戰兢兢接近病床,輕輕述說福音,沒想到祖母當場就接受了耶穌。果然,「恆常忍耐可以勸動君王;柔和的舌頭能折斷骨頭。」(箴25:15)

完成學業後,張弘道在省立中學任教,並於民國54年開設了員林第一所補習班,同時不忘服事上帝,在教會免費教英語,日子過得忙碌而富足。未幾,一封信函顛覆了他的生活。這封信來自中台神學院院長,表明因為教師都是外國人,故需要課堂上的口譯員。

入神學院為主作工,同時操練靈命和英文能力,這邀約令張弘道躍躍欲試,但也考慮到,翻譯同是傳道人,收入相當低,他自己可以受苦,卻不能要妻兒犧牲,而且他一旦投入,決不願意半途而廢。他向上帝祈求印證,上帝就趁他最矛盾之際,在接近聯考、補習班生意最興隆的四月,由國防部發出教育招集,他被徵調入伍一個月。

到了軍中,張弘道仍不斷禱告。一日下午他帶兵至戶外打靶,雙眼盯著士兵,心裡其實頻頻向上帝呼求,等待來自祂的確據。時逢梅雨季節,初時烏雲滿佈,不久便傾盆大雨,張弘道對天父說:「祢要我奉獻,我感到平安,但我不願半途而廢,求給我確據。求你使雨停下,撥開雲霧,至少讓我看到陽光。」幾分鐘後,果然雨止雲散,雲縫透出一道金光,再幾分鐘,大雨又繼續滂沱,霎時張弘道的臉上已經不分雨淚了。

民國55年,張弘道在妻子的鼎力支持下,踏上全職事奉之途,民國59年,抱著對福音強烈的使命感,與美籍宣教師耳尼牧師籌辦了中台空中英語,以全省廣播教英文、傳福音,推動很多教會舉行英語聚會,並於寒暑假舉辦英語營會,收割成熟的莊稼。當時國共關係緊張,人們都想學好英語移民美國,弘道牧師原想用英文傳揚中華文化的心志,反而在宣揚天國文化上獲得大豐收。

民國81年,為了更深入地栽培信徒,張弘道五十五歲進入華神就讀,三年後畢業,與映美師母一同到台中思恩堂服事,展開新的事工大道。殊不知,一場打擊正在轉角,民國85年映美師母發現罹患乳癌,所幸迅速切除,不料剛步入常軌片時,隔年七月又檢查出胃癌,健康接連的出軌另她灰心,幸好有先生的堅持和催促,讓她提起動力接受治療。

當過病人,知道生病的苦,而今年紀越長,也越常要找醫師報到,累積了很多看病經驗,對醫病關係也有所感觸。他們覺得最重要的,便是醫師的傾聽,映美師母引述黃維仁博士《親密之旅》的名言:「傾聽就是愛,了解中有醫治」,她表示,醫生看過很多病人,可能一下就知道問題所在,但對病人而言是第一次,總想要鉅細靡遺地說清楚。

弘道牧師也說,患者的醫學常識可能不足,尤其老人偶爾會重複,醫師和護理師的溫柔卻能讓病似乎好了一半。有個醫師兒子,他們當然知道醫務人員工作的辛苦,映美師母仍然提醒:「你是醫身,也是醫心,你的溫柔就是在醫心。」基督徒醫務人員尤是如此,不論對病人或任何心靈有需要的人,溫柔是很好的接觸點,讓人感到被接納、了解,不再恐懼緊張,而能放鬆吐露。

弘道牧師解釋,現代社會壓力重,人們容易發脾氣,而且競爭激烈,人人都想顯得比別人強,態度就顯得傲慢。較有修養的人能在嘴上、臉上顯得溫柔謙卑,耶穌卻說要從心裡柔和謙卑。不只外在表現,更要看別人比自己強,不是自覺卑下,而是要看自己為低微、缺乏,醫生的謙卑尤其重要,能減少犯錯的可能。

「溫柔是上帝白白給的恩典,無法用修養得來。」所以基督徒要不斷到十字架前仰望耶穌,領取他柔和的恩典。弘道牧師指出耶穌在十字架上毫無暴怒、咒詛,他被粗魯對待,心裡仍然安息。映美師母則提出耶穌親近小孩、和撒馬利亞婦人談話,以及安慰三次不認主的彼得,拼湊出溫柔人子的榜樣,她說:「這些都讓我看到,溫柔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用心付出的一種行動。」

民國96年,牧師夫婦參加了不老騎士之行,共十七位老人在九位大學生志工的陪伴下,完成騎機車環島一周。論到現今社會、家庭中,常聞長輩與晚輩的互不理解,其實也是缺乏溫柔的傾聽。長輩容易落在指導、教訓的角色,「上帝給人一個嘴兩個耳,就是要人少講多聽」,弘道牧師認為長輩除了要學傾聽,也要學謙卑,有錯就主動向晚輩道歉,也是作好榜樣。給晚輩的功課則是「敬重」,他解釋這是老人生活的原動力,得到尊敬就能活得好,而聆聽、噓寒問暖的關心都是尊重的表現。

映美師母則補充:「傾聽不是選自己要聽的話,也要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聽」,其實老人和年輕人需要時間磨合,誤會和怒氣都是一時的,總要花些時間用心相待,而這用心,正是需要柔和謙卑。「若不是在謙卑裡面,你的愛和奉獻都是虛假的。」若只有愛,沒有謙卑,那樣的愛仍是不足,好像要展現自己的愛心一樣。

「硬物相撞就爆碎,但是和柔軟之物碰撞,兩者都不會破掉。」溫柔相待是每個年齡層、每個行業、在各種關係都需要的特質。張弘道牧師現年七十七歲,目前仍與陳映美師母進行婚姻輔導事工,也經常以不老騎士為福音接觸點,隨時作見證。他們溫柔的態度映現耶穌的模樣,想必有許多人也和我一樣深受吸引。

真正有柔和謙卑,愛心就更加真實,願我們看見需要,就以溫柔服事,便能承受屬天安息的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