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7.06.28 痛苦與快樂(上)

  • 主題:肢體分享
  • 期數:341(2017年7月)
  • 作者:林信男
尋求快樂,閃避痛苦,乃人之常情。醫學研究告訴我們,中腦(midbrain)是掌管人類情緒的神經中樞。在實驗室的手術檯上,當接受局部麻醉者位於中腦的快樂中樞被刺激時,受試者會顯得很愉快,希望能繼續給予刺激。

此現象說明人類尋求快樂的傾向是有其神經生理學的依據。但是尋求快樂的方法如果不恰當,雖然可暫時獲得快樂,結果卻可能帶來痛苦。例如海洛因能刺激快樂中樞,但持續使用卻會帶來成癮及痛苦。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觀察到的情形是「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舊約聖經創世記伊甸園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類被永遠逐出伊甸園,受苦是人生的一部分。那麼我們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快樂呢?美國名作家,精神科醫師史考特派克(Scott Peck)說:「回伊甸園就像企圖回歸母親的子宮、回復嬰兒期。既然人不可能回到子宮或嬰兒期,我們除了成長之外,沒有別的選擇。唯一的路就是越過人生的沙漠。」他認為人類的心理疾病,包括吸毒嗑藥在內,大多數都源於脫離現實,不切實際想重返伊甸園的企圖。

痛苦與快樂不是客觀絕對的

許多人以為痛苦及快樂是可以清楚客觀界定的。其實不然,痛苦及快樂是相當主觀的經驗及認知。我喜歡在炎熱的夏天喝一杯冰涼的飲料,那真是一種享受,一種快樂。但是當我牙痛時,在炎熱的夏天喝一杯冰涼的飲料,卻是帶來痛苦。我在念大學之前,不敢吃蒜頭,要我吃蒜頭是一件痛苦的事。現在我喜歡吃蒜頭,吃蒜頭是一件快樂的事,卻會帶給別人痛苦的氣味。我坐在熱門音樂會場,覺得無法忍受那噪音,坐立難安,實在痛苦。但是四周的年輕人卻是如癡如醉,快樂無比。

這樣看來,天下的事、物是中性的,甚至是如舊約創世記所說,上帝看祂所造的都是「好的」。既然是中性的、好的,為何會出現痛苦或快樂的不同結果呢?這一方面要看時機是否恰當,就如舊約傳道書所說「哭泣有時,歡笑有時;哀慟有時,舞蹈有時;」另一方面,在時機不對時,若當事人能以積極的態度,對事情賦予正面意義,視所遭遇的困難為上主為助人心靈成長,特別量身訂做,精心設計的訓練計畫,則仍然能扭轉乾坤,使絆腳石變成踏腳石,使痛苦變成快樂。

富裕的物質生活不能產生快樂

在現今物質富裕、高科技及速食文化的影響下,在最短時間內,花最少的代價就可獲得快樂,被許多人認為理所當然。此種不勞而獲的想法,使人對快樂的敏感度降低,使快樂的時效變得愈來愈差。上了年紀的人都能回憶在其年幼時,要吃一個蘋果是不簡單的事。有的人根本只有看著蘋果流口水的份。有的人分到一個蘋果,捨不得吃,還要照相留念。那種手捧蘋果的高興快樂是沒有經歷物資缺乏時代的人所難體會的。早年期待過年過節穿新衣,吃豐盛的一頓飯的歡樂,對許多現今的兒童及年輕人而言,因為平常就有這些,所以不足為奇,也就少了那種快樂的感受。

富裕的物質生活似乎沒有給現今的人帶來較多的快樂,反而是更多的抱怨和不滿。這實在是一種諷刺。就像過多高分貝的聲音刺激,會使人聽力受損,甚至喪失聽力。過多的高科技娛樂設施及富裕的物質生活也使人的快樂敏感度受損,甚至喪失對快樂的敏感度。舊約箴言二十七章7節說:「飽足的人拒絕蜂蜜;飢餓的人連苦澀的食物也覺得甘甜。」現今的世界,在物質生活上像伊甸園,似乎什麼都有,什麼都不缺,但生活在其中的人並不比以前的人快樂,反而可能更不快樂。伊甸園是因為人能與上帝經常對話,才成為伊甸園。人如果只追求物質生活上的富裕,卻忽略精神生活,那就注定會喪失伊甸園。就像舊約阿摩司書八章11節所說:「他們飢餓,並不是沒有餅吃;他們乾渴,並不是沒有水喝。他們飢渴是因為聽不到上主的話。」

痛苦與快樂是連體嬰

人能生活在沒有痛苦的世界嗎?人生若都沒有痛苦,會是什麼樣的人生?在充滿危險的真實世界裡,一個人一定會遭遇身體的疼痛及心理的痛苦。若都沒有痛苦的感覺,那一定是感覺疼痛的神經系統有毛病,以及掌管情緒的感受及表露的腦中樞有問題。這樣的一個人,在其成長過程中,會遍體鱗傷而不自覺;遭受打壓凌虐也不會反應。這種人很可能無法生存。再說,沒有痛苦的世界,只有進入新約啟示錄二十一章4節所說:「他要擦乾他們的每一滴眼淚;不再有死亡,也沒有悲傷、哭泣,或痛苦。」的新天新地才有。在真實世界裡,快樂常是靠痛苦襯托才能顯著。換句話說,痛苦與快樂不是背道而馳的,其實兩者是可並存的。

因畫耶穌與門徒最後晚餐而聞名的大畫家達文西,曾在其筆記本裡面畫暹邏(泰國)連體嬰,分別標示為痛苦與快樂,以表示痛苦與快樂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其實臺灣話的「疼thiaN」既表示痛苦,也表示愛。而愛會帶來快樂。臺灣話的「疼」與達文西所畫痛苦與快樂連體嬰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從日常生活經驗裡也可體會此看法。我們每個人都有過被塞在高速公路或因某種原因而無法上廁所的痛苦經驗,而當我們衝向廁所解便的剎那,我們如釋重負,體會到從痛苦進入舒服快樂的特殊感受。但平時我們隨時可上廁所,也就不覺得能解便有什麼快樂。又如我們覺得身體某處發癢,卻因某種原因不容許去抓癢時,心裡會非常痛苦難受。本人就有過手上打石膏無法抓癢的痛苦,恨不得立刻拆下石膏抓癢。一旦能抓癢時,就覺得非常舒暢。

上述解便或抓癢之所以會感到特別舒服、高興,乃是其動作之前有極大的不舒服、痛苦。此種快樂是與痛苦相隨的。我的一個孫女五歲時曾因為急性腸胃炎嘔吐而住院。醫師囑咐二十四小時不准進食及喝水。第二天我們夫妻二人去探視她時,剛好主治醫師來查房。主治醫師診查後,當場指示說可以開始喝水了。她喝下祖母遞給她的一杯水後,立刻很高興快樂地大聲說:「阿嬤,好好喝哦!」當她咬下祖母遞給她的第一口白土司麵包時,高興地喊出:「阿嬤,好好吃喔!」若非已禁食受苦一天,她那能感受喝一杯水及咬一口白土司麵包的快樂。
◎本文轉載自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北東門教會週報。引用經文為現中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