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8.02.22 那些事奉的專業人──2014寒假花蓮門諾醫院醫療傳道見習營心得

  • 主題:我們這樣成長
  • 期數:303(2014年5月)
  • 作者:吳至愷
太巴塱、馬太鞍、奇美,曾以婆娑的姿態迎接我,是舉動員部落的教堂婚禮、是對特種穀類復育的堅持、是甜中帶點苦澀的山野菜拼盤、是予人肅然之感的豐年祭典,對我來說她們是花蓮的代名詞。或許後山這無垠的鄉野,因著這群人而有了溫度,這股微熱綿延著海岸層層山巒,數百年來,不停地在寫故事。
 
那些故事,這世代仍然傳唱,日日夜夜歌頌著奇萊的美;但是,這不代表花蓮沒有憂愁困頓,也不代表花蓮可以沒有現代醫療,更不代表花蓮不需要基督的愛,這回走訪門諾,恰恰做了印證,眼目所及盡是宣教師篳路藍縷的痕跡。一九四八年,由六、七位門諾會外籍醫護人員、宣教師和翻譯員組成的「門諾巡迴醫療隊」,以一輛原本載運美援醫藥品與罐頭、牛奶等補給品的改裝美國軍用卡車,開始深入東部各個原住民部落。他們是台灣醫療史上第一批以跋山涉水的方式,進入偏遠地區行醫的專業人員,這群基督徒帶著麵包與福音,親自到資源匱乏的地方,與受苦的人一起面對苦難。人有使命傳講信息,用方法推展事工,而醫療工作是他們的方法。我們或許熟稔早在清末的台灣西部,英國、加拿大長老教會對於醫療的豐厚貢獻,不過即便耕耘了一世紀,後山現代醫療還是少不了門諾會在過去一甲子捨己的擺上。
 
奧古斯丁說過:「上帝在創造人類的時候,在人類裡面留下一個空缺,人心永遠不能得到安息,除非我們找到了上帝。」從歷史影像中,可以看到六十六年前巡迴醫療隊在部落教堂聚集人群,先宣講福音再看診。或許,病得醫治是部落居民內心唯一的渴求,怎知道上帝親自在那些傻得無可救藥、願意為福音飄洋過海的生命中顯明自己,並吸引部落居民來就近這些生命,使他們心中的空缺被填補,而得到安息。在與石振昌醫師座談的過程中,他用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文字闡明自己的神學觀點,也為服事的意義下了註解:「我們的服事不是把全世界帶到基督面前,而是把基督帶到全世界面前。」這回醫療見習,我看到的是有一群承先啟後的門諾人,秉持「做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主身上」的使命,為後山寫下精彩一頁。這一頁宣道故事,是為上帝而寫。
 
另外,陳翌真醫師的分享也深深打動我,她分享時氣氛格外凝重,可能是談到了生離死別;卻又溫柔,因為她的眼光貼近耶穌。馬太福音五章5節論到天國八福的第三福,「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我大概可以推想為何上帝應許將產業賜給溫柔的人,因為擁有溫和、謙卑的心實在難能可貴,而陳醫師所散發的生命氣息,全然充斥著這樣的特質。她聊到醫療專業時提及:「醫護人員是何等榮幸,可以成為病人生命中內心最脆弱時期的陪伴者」。正思索這貌似甫過而立之年的女性,何以如此篤定說出對生命關懷的體悟時,她又說:「參與在這過程裡絕對是上帝賜予的特權,因為你有機會在一個人像海綿般最易接受福音時,向他傳講福音。」當然,她也談到陪伴過程中面臨的挑戰,比如要開口提及為病人禱告時,內心必須承受的掙扎,病人會認為連醫師都要為他祈禱,是不是拿他的病沒輒了?不過,上帝的憐憫卻常在掙扎過後愈顯得真實,許多案例切切實實地印證了上帝的信實。分享過程中,陳醫師的淚水頻頻滾落臉龐,我心想,不正是這些已然息了地上勞苦的生命,向她傳遞了專業事奉的真諦嗎?
 
即將踏入藥學專業,我打從心底感謝上帝,讓我在一同參與見習的夥伴中遇見盈心和愛迪。盈心就讀於北醫藥學系三年級,聽她說起三年前,我們在高醫面試時是同一梯,真是太巧了,如今還有機會碰在一起;愛迪則在考上高醫後醫系之前,曾經擁有三年的藥師執業經驗。五天的時間,我一逮到機會就抓住她們猛聊,聊實習、聊臨床用藥評估能力訓練、聊信仰等等,從她們口中聽到了別於主流的思維,以及令我驚豔不已的經驗談,藉此我更確立了自己想走的方向。另一個恩典是能夠在第四天,與目前擔任MSI國際專業服務機構台灣區總幹事的李英瑜藥師,有一番長談的機會。她那自豪於擁有藥學專業的神情激勵了我;我該以身為藥師為榮,因為藥學專業事奉是上帝託付,可以榮神益人的使命。
 
五天的醫療見習從認識門諾開始,接著是一連串於總院、壽豐院區精神科病房及門諾基金會的巡禮,穿插與數位醫護人員座談,也分組進行了山巡IDS、居家護理服務、基金會獨居老人送暖活動,還親自餵食身障中心長輩、赴各病房探訪,更自行籌備了門診佈道。短短五天,我有機會接觸到醫療的不同領域,當然包含禾場的不同面向;對我來說更深層的意義,是用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去認識花蓮這塊我既陌生又熟悉的土地,並試著了解上帝對這塊土地的心意。
 
盼望有那麼一天,自己站立在永生神面前,能如是被稱許:「謝謝你這忠心又良善的僕人,用專業事奉來寫我的宣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