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8.03.07 康復之路──精神病患何去何從?

  • 主題:肢體分享
  • 期數:349(2018年3月)
  • 作者:官達人
最近看到報導龍發堂的住民被強制移出的新聞,17年前的往事又浮現在心頭。民國89年4月,4名自龍發堂脫逃的住民,向外界控訴堂方管理不當,引起監察院的關切,遂派兩位監察委員南下了解實際情況,隨後表示衛生主管機關應先了解住民的身心狀況,再決定下一步驟的處理方式。

在衛生署的支持下,高雄縣衛生局著手與龍發堂的主持多次協商溝通,雙方獲得充分共識後,決定委託衛生署嘉南療養院進行住民的身心評估工作,筆者有幸參與當時的工作。

走進龍發堂才知道這些住民的困境,與當時的嘉南療養院實在有天壤之別。精神病患在嘉南療養院可以住在美輪美奐的新式建築物內,享受空調及各樣電氣設備,溫暖的病房,接受專業的醫療照顧;包括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復健師。

醫院剛開辦的時候,工作人員比病患還多。而龍發堂當時大約有600位住民,卻只有28位工作人員。這些人是在堂方修行的師父,並未受過專業的訓練,只能採用集中式類軍事化管理。住民有些仍受到幻聽妄想等精神症狀的干擾,與其他的住民常有衝突,工作人員為了處理這些問題弄得焦頭爛額。

在衛生署的經費補助下,嘉南療養院自民國89年8月1日起至8月11日止完成龍發堂住民的身心評估工作。每日派出6位精神科醫師、6位護理師、2位社工師、2位心理師及司機共17人。評估結果:男性405人,女性177人,年齡最小13歲,最高93歲,平均42歲。住堂時間:最短1年,最長26年,平均10年。治療病史:曾受治療占27.5%,未受治療44.7%。原居住地以中南部居多,依據內政部與衛生署所頒布之精神病患照顧體系權責劃分表中病患性質分類如下:

第一類:嚴重需急性治療者 5.2%。第二類:症狀緩和但需積極治療者22.5%。第三類:症狀繼續呈現需長期住院治療者25.6%。第四類:症狀穩定功能局部退化需積極復健治療者25.1%。第五類:症狀呈慢性化不需住院但需生活照顧者13.9%。第六類:症狀呈慢性化不需住院之年邁癡呆智障或無家可歸者7.7%。

這份報告書受到衛生署長官的重視,決定繼續提撥經費,協助龍發堂的住民接受現代化精神醫學治療。經過二年的治療,在民國91年的報告書中,第一至三類的住民由53.3%降為23%,顯示精神症狀嚴重的住民已獲得改善。而第四類由25.1%降為20%,第五類至六類的住民由21.6%升為57%(第一至四類轉入)。

由此顯示龍發堂住民安置的問題是需要政府協助的。但經過十多年,目前問題仍卡在土地無法合法化,再加上去年群聚傳染病的爆發,衛生局必須強制介入,造成住民及家屬的恐慌,堂方人員的不捨,實在令人感到惋惜。

筆者照顧精神病患已有30年之久,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女性病患的家屬。從女兒專科學校發病,就開始每天寫日記,找醫療相關資訊,請教專家如何陪伴病患走過病情不穩的時刻,協助找到工作、結婚懷孕生子、都詳實記載清楚。

因搬家緣故,轉到筆者的門診,當家屬把這本筆記拿出來的時候,讓筆者大為驚嘆,這位家屬真是一位精神病患的模範家屬,因著筆記充分紀錄病患的狀況,使筆者能順利接上其他精神科醫師的處理經驗,給與病患最適當的治療。

另一位是兒子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母親,因兒子不規律服藥,發病時將家裡的物品破壞無遺。送到醫院治療,又捨不得兒子受到約束,故將兒子帶回家,持續重複發病的情況。曾經想過送兒子去龍發堂,又擔心離太遠探望不便,所以就帶在身邊以門診方式在家照顧。有一次在教會,他因情緒不穩打了一位弟兄,造成對方的鼻樑出血,但這位弟兄明白是因為病情的關係,故選擇原諒這位兒子。

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廿五37-40)

教會因著上帝的愛能夠包容關愛精神病患,進而也能影響一般社會人士的想法,若加上相關單位推廣精神衛生教育,宣導目前精神醫療設施資源的分佈,精神病患的就醫、就養、就業、職訓和社區復健等措施,妥善規劃並結合醫療、醫政、社政、勞政以及民間社會力量相互合作,那麼精神病患的康復之路才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