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8.03.28 台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下)

  • 主題:醫宣史話
  • 期數:302(2014年4月)
  • 作者:潘稀祺
二、做別人不願、不敢做的事
 
患者往生後,遇到家屬無能力或不願意處理喪事,王醫生就買回木料,自己替死者釘棺木、入棺、找墓地,並和護士及信徒扛著棺木將死者下葬。
 
希伯來書十三章2節:「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不幸截肢的烏腳病患,失去行動自由,自怨自艾、自認是「死坐活吃」的人。1963年3月設立「烏腳病患手工藝生產中心」由王毛碧梅女士負責訓練及經營,患者樂在其中,成品也獲得外界好評。一直到1978年省政府接手該中心為止。
 
1977年11月政府正式在北門設立「烏腳病防治中心」,隸屬台南醫院,收容免費診所的病患。1984年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停業,完成了艱難的階段性任務,功成身退。
 
三、熱誠又謙卑,搭配服事
 
王金河醫生是日本私立東京醫專畢業,謝緯醫生也是同校的學弟,後來因愛主的緣故兩人相知相惜,共同投入醫療宣教的事工,特別是對烏腳病人的關懷。
 
在設備不足的免費診所裡,謝緯醫生負責外科手術,而王醫生則負責後續繁瑣的醫療照顧,兩人合作無間,對於烏腳病人及北門地區居民的健康診治之投入與照顧,可說是盡心盡力,毫無怨言的付出。
 
他們的情誼有如蘭大衛醫生與梅監務牧師般的緊密,共同的信仰與熱誠,大家的目標都是「為主而活」。
 
羅馬書十四章8節:「我們活著,是為主而活,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活也好,死也好,我們都是屬主的人。」
 
鶼鰈情深,獲獎無數
 
箴言十二章4節:「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冠冕。
 
王醫生的賢內助──「王毛碧梅女士」堪稱為「烏腳病之母」。夫唱婦隨,榮神益人,一生奉獻在烏腳病患身上。她因為積勞成疾,在1985年糖尿病併發腦血管栓塞,截除左下肢。雖然需以輪椅代步,但在王醫生及孝順子女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她也能暢遊海內外,享受天倫,直到1995年4月21日病逝於台南新樓醫院,享年七十四歲。
 
王醫生在1962年榮獲第五屆全國好人好事表揚,1968年1月由省主席黃杰頒發獎狀表揚,1974年11月榮獲第二十七屆醫師節特優醫生,1992年9月26日榮獲台北西區扶輪社頒發職業成就獎,1993年3月夫婦二人榮獲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頒發第二屆賴和醫療服務獎,1995年獲得台灣省醫師公會頒服務醫界貢獻殊偉獎,同年獲得行政院衛生署頒二等衛生獎章,1997年4月12日獲頒中華民國第七屆醫療奉獻獎,同年8月21日李登輝總統特頒「仁醫濟世」匾額,2007年9月榮獲陳水扁總統頒發三等景星勳章。
 
在偏遠鄉下默默付出的王醫生伉儷,榮獲諸多獎項,真是實至名歸。這些榮耀代表社會、政府對他近半世紀奉獻貧病者的愛心,表彰長期對烏腳病患的肯定。
 
退而不休,樂在公益
 
1996年8月5日,王醫生結束金河診所的業務。退休後的他經常接受各醫學院、大學的邀請演講,除了講述烏腳病的醫療史,他更強調要以行醫為「志業」而非「職業」的服務價值觀,並勉勵行醫者要有「甘願做憨人」的精神。
 
羅馬書十二章1節:「所以,弟兄姊妹們,既然上帝這樣憐恤我們,我勸你們把自己當作活活的祭物獻給上帝,專心事奉他,蒙他喜悅。這就是你們應該獻上的真實敬拜。
 
「唱歌」讓他憶起往事,而「音樂」是病患最好的醫療禮物。所以他加入「樂之藝合唱團」,到各地做公益表演。
 
在台灣醫療宣教史上,嘉南沿海居民的苦難歷史、醫療前輩們無怨無悔的付出,這些都是珍貴的史料。高齡的王醫生不辭辛勞南北奔波,和北門嶼教會很積極地在免費診所原址籌設「烏腳病醫療歷史紀念館」,後來獲得文建會及台南縣政府的支持,在2003年5月24日正式成立籌備處。2007年「烏腳病醫療歷史紀念館」在最具歷史意義的「金河診所」正式開幕了。
 
王醫生謙卑地說:「感謝上帝,派我為烏腳病患者服務,一切榮耀都歸於神」。
 
「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榮獲第三十四屆「教育部社教公益團體獎」,2008年11月12日在頒獎典禮上中,高齡九十三歲依然健康開朗的王金河醫生開心地上台領獎。
 
九十八歲高齡,但身體依舊硬朗的王醫生,是烏腳病醫療史的見證與代言人,他的一生為基督信仰做了最有力的活見證。
 
提摩太前書六章12節:「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
 
 
 
參考文獻
1. 林雙不,2009,《側寫王金河-烏腳病之父生命的點滴》,台南: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
2. 陳正美、黃宏森,2010,《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回憶錄》,台南: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