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8.04.30 革命烽火中的醫療宣教

  • 主題:醫宣史話
  • 期數:351(2018年5月)
  • 作者:魏外揚
西安市第四醫院的前身是一百多年前由英國浸禮會創辦的廣仁醫院,英文叫做Jenkins-Robertson Memorial Hospital,顧名思義是一所紀念Jenkins與Robertson兩人而命名的醫院。這兩位醫療宣教士在中國辛亥革命烽火燎原之時,在陝西省參與紅十字會醫療隊,出入戰場,救護傷患,不論是平民百姓、革命軍還是清軍,都一視同仁加以救治,贏得當地官民的信任與愛戴。烽火平息後,又為傷殘戰士籌設療養機構,不料卻在相距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相繼被傷寒奪去性命,留給當地民眾巨大的損失與感念。


▲姜感思醫師

Stanley Jenkins(1874-1913)的中文名字是姜感思,出生於英國布里斯托,在布里斯托醫學院習醫,成績優異。1903年,他於二十九歲時取得Fellow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的資格,次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他在學生時期就決心獻身於海外宣教,畢業後加入浸禮會差會,於1904年來到西安,展開醫療宣教生涯。他具有語言恩賜,很快就能用中文與人溝通,也能向病患傳講基督福音。

Cecil Robertson(1884-1913)的中文名字是羅伯村,出生於倫敦郊外的高級社區,家境富裕,父親任職銀行經理,對教會工作也很熱心,夫妻倆都希望子女中至少能出一個遠赴異邦的宣教士。羅伯村在倫敦的Middlesex Hospital Medical School完成醫學教育,表現優異,屢次獲獎,二十五歲時已擁有Fellow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的頭銜。

羅伯村於1909年聖誕節前抵達西安,語言學習告一段落後,奉命北上延安開展醫療工作。陝北地區吸食鴉片的情況相當嚴重,因此類似今日晨曦會的福音戒毒工作,成為羅大夫的一大負擔。短短六週的停留,他已成為延安人的良醫密友,地方官也樂於和這位年輕的「洋華陀」交往。當他必須返回西安的時候,延安人原本安排了一場盛大的歡送遊行,結果因為他的謙虛與堅持而作罷。


▲中排右二為羅伯村醫師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在各省的戰事中,陝西算是較為激烈的,尤其是西安城中的滿人,至少有數千人遭到屠殺。革命軍逐漸控制局面後,羅大夫答應紅十字會的邀請,投入救護工作。陝西省的戰事以潼關最激烈,傷亡慘重,羅大夫從十一月下旬到十二月下旬,深入戰區,在寒冷天氣中,建立臨時救護站,提供適時的醫護,保全不少人的性命。

戰事結束後,羅大夫建議新政府為傷殘軍人設立收留安養的處所,獲得新政府同意,並委託他來經理「恤傷院」。羅大夫把握機會,一面幫助這些軍人戒除鴉片毒癮,一面將福音傳給他們,不少原屬「哥老會」的成員都轉變成基督徒。

高度緊張的日子過去後,羅大夫安排了一次旅行渡假,上廬山、赴日本、遊北京,心情極為愉快,誰也想不到此行竟會是羅大夫在世上最後一次的渡假。1913年二月間,羅大夫接到一封求救信,來自一位偏遠地區的宣教士,他請求羅大夫過去看看他兒子的重病。羅大夫接信後立刻出發,以兩天時間,趕完四天的行程,完成急救的任務。或許是在途中感染傷寒,羅大夫在三月初病倒,高燒不退,昏迷不醒,終於在三月十六日離世,年僅二十九歲,尚未成家。他的喪禮備極哀榮,陝西省最高首長張姓都督也出席,致詞感念羅大夫為陜西人犧牲生命,並希望在場的文武官員多去接觸基督教,以不負羅大夫的期望。

不幸的消息接二連三傳來,幾乎令英國浸禮會差會難以承受。辛亥革命爆發時,姜感思醫師正在英國述職休假,同時迎接第二個孩子出生,聽說革命為西安醫院帶來空前的負荷,需要更多的人手才能應付,姜醫師立刻舉家重回中國,途中將妻小安置在上海,自己先行前往西安,加入戰地醫療的行列。羅伯村醫師的傷寒發作時,就是由姜醫師在旁護理,可能因此也受到感染,在四月六日病逝於西安,得年三十九歲。他的妻子在上海得到消息後,帶著兩個孩子趕往西安,得以陪伴姜醫師離世前最後的幾天,也算是悲痛中的一點安慰了。

兩位年輕優秀的醫療宣教士,在中國的革命烽火中殉職,無論是英國教會或當地民眾都深感不捨,因此當1916年廣仁醫院新院舍落成時,英文名字就以這兩位醫師命名,演變至今就是西安市第四醫院。兩位醫師殉職後不久,分別都有傳記傳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網路下載閱讀。(註1)

註1:羅伯村https://archive.org/details/cu31924023224987
姜感思https://archive.org/details/cu3192402308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