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8.06.06 一粒麥子落在後山──東台灣偏鄉長照服務推動經驗(上)

  • 主題:醫療傳道
  • 期數:352(2018年6月)
  • 作者:呂信雄

1.營養師為部落廚房設計運用在地食材的菜單。
2.ㄧ粒麥子基金會每年在農曆年前,結合社會資源,邀請長輩一起圍爐,讓長輩溫馨過好年。
3.「送餐保溫車」讓送到長輩手中的餐盒仍是熱騰騰的。
4.當長輩來老人日托站時,服務員先為長輩量血壓及血糖,若發現健康有狀況,馬上協助就醫。


1998年,當我來到東基,從宣教士手中接下服務棒子,擔當院長職責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不斷思索:在台東,東基可以擔負起哪些責任?

當時的東基,在財務遭遇了很大困難,雖然衛生署1995年核准東基擴至一百一十床,但因缺乏經費,東基一直無力擴建。我在1998年接任院長之後,與董事及主管們懇談,在討論中大家有個一致的看見:「作為長期在台東奉獻、被民眾所信賴的教會醫院,我們可以為主做更大的事。」而基於這個共識,我們定下了東基的發展願景:「成為關懷社區、深入社區的模範醫院」,並基於這個願景,擬訂醫院的發展策略:

一、建構以「病人為中心」的安全醫療環境。
二、建構持續性的全人照護及關懷網絡:從急性、亞急性醫療,延伸至長照、社區的連續性照顧體系。
三、有效經營及資源開發:以具有效率、符合誠信的原則執行工作。


我在1998年上任後,即致力募集資源,盡力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醫院擴建,2000年東基新醫療大樓動工,在整建醫院同時,我們也著手進行社區服務及長照機構的規劃,經過多年努力,今天的東基已成為一間走向社區、走進社區、關懷社區、深入社區的醫院。這一路走來,有許多蓽路藍縷的辛苦,然而多年努力,東基逐漸發展出珍貴的經驗和成果。

為什麼東基要走入社區?從客觀的數據上來看,東台灣直到今天,仍然非常需要社區服務和長照資源投入。以2017年第四季來說,全國老人人口比例已達13.86%、經政府「列冊在案」、需關懷的獨居老人占全部老年人口1.38%。但是花東地區呢?台東縣的老人比例15.56%,超過全國平均,台東縣「列冊在案」的獨居老人,占全台東老人人口7.55%;比例是全國平均的五倍。又再者,全國低收入戶人口比約為1.35%,但台東縣低收入戶人口比例已達4.57%,全國最高。一直以來,東基在的台東縣,就是一個是又獨、又老、又貧的地區。我想,作為一間教會醫院,東基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對外發聲,募集資源,投入偏鄉醫療和長照來照顧在地需要。

然而,雖然東基有心,但真正投入執行時,卻需要面對幾項「極具花東在地特色」的困難:

一、交通:

花東偏鄉路途遙遠,長照服務進駐困難,光是花東縱谷總長一百五十八公里,大眾運輸缺乏,開車也需耗費大量時間。而且,人口高度集中城鎮,各項服務要投入山地偏遠地區,非常耗時、耗力。

二、專業人力短缺:

東部人口老化比例高,長照需求持續攀升,但在台東青年人口長年外移,外地專業人員難以移入,使得長照專業人力缺口增加。

三、第一線服務缺口空窗期長:

花東地區徵求具證照的專業人員困難,像社工、個管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職務空缺最長可達六到八個月。

雖然所處環境艱困,但東基仍在2002年由周麗華女士慷慨捐贈一千萬支持下,正式在台東縣申請成立「一粒麥子基金會」,投入老人、兒童、青少年、身心障礙者等社區服務事工。成立起初,基金會僅有一名員工,還借用東基院牧室的一個角落辦公。經過十五年的發展,至今一粒麥子基金會已有一百六十位全職同工、若計入兼職同工,已是一個約四百人的服務團隊。服務腳步也從台東一路延伸,2005年受花蓮縣政府邀請前往設立「花蓮服務中心」,2008年正式改制為全國性基金會,2009年應宜蘭縣政府邀請,設立「宜蘭服務中心」,2015年,再前往台南市及台北市設立服務中心。服務內容也從為花東偏遠後山弱勢長者、身障者提供居家與社區長照服務,一路配合長照十年計畫與長照政策,不斷擴充服務,並在服務中發現需求、投入創新,以「在地老化」及「健康老化」為目標守護偏鄉長者。像近年基金會積極引進及推廣「多元輔療活動」,在日照體系中以更多元的方式,照顧長輩身心靈及社會機能。同時,我們也積極向衛福部反應在服務中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希望與公部門攜手共尋解決之道。

走過十五年的服務時光,一粒麥子基金會2017年十一月10、11日,在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偏鄉長者照顧與多元輔療」國際研討暨成果發表會,副總統陳建仁先生親臨現場鼓勵,我們也將這十五年來服務與創新的成果和大家分享、討論,期盼共同激盪出新的想法,期待為偏鄉的社區服務再創新局。

除了從「縱」的發展面向,看見台東的需要,以及東基公益體系的努力之外,從「橫」的面向,也就是一粒麥子基金會正在進行的服務,也能看出東部長照的需求和發展狀況:

一、老人日托服務:

一粒麥子基金會老人日托站成立的緣由,可追溯至埔里基督教醫院在九二一地震後,因重建及服務需要,前往日本觀摩社區照顧事工,回台後試驗性地在埔里建立第一個老人日托站,成效卓著。後來東基前往埔基觀摩,看見一個老人日托站約可照顧廿到卅位長輩,且五到六位長輩需要一個助理員,這等於在社區中能照顧長輩,又能提供社區民眾,特別是社區的媽媽們一個工作機會。

於是,我們將「老人日托站」的服務構想帶回台東,與政府、社區、教會合作,試行在台東推動老人日托站服務。一粒麥子基金會第一個老人日托關懷站,就是在卑南鄉東興村借用活動中心成立的。目前,一粒麥子基金會在台東、花蓮、宜蘭、新北等地,已有廿餘個老人日托站或型式類似的服務據點,服務超過七百餘位長輩。

老人日托站還能擔負長輩健康監測保護的積極角色,特別花東偏鄉因著醫療資源有限、交通不便,長輩生病,往往不易或無法來院求醫,逼不得已到醫院時,常常狀況已經非常嚴重了。而且,花東偏鄉長輩獨居狀況顯著,長輩就醫返家後,往往沒有人協助後續跟進照顧,如果病況有變、待再度就醫時,常是情況更形嚴重。

基於以上考量,老人日托站在健康促進及維護的角色就非常重要。當長輩來日托站時,服務員就會先為長輩量血壓及血糖,若發現長輩健康有狀況,就可以馬上協助長輩就醫。另外,日托站也有多種健康促進活化課程,讓長輩輕鬆中活化身心,促進健康。

(一)效益:

1. 透過健康促進活動增進長輩身心健康。
2. 建立長輩在部落社區的生活網絡。
3. 透過服務認識長輩進而幫助長輩。

(二)困難:

1. 完全從零開始,必須逐步取得公部門和社區信任。
2. 除了少部份合作專案外,政府並未直接補助,基金會仍需籌募營運經費。

(三)老人日托站的服務軸心:健康促進、共餐共食、幫助長輩需要、扶持身障對象、健康維護、才藝展現等。

(四)發展歷程:

老人日托站在發展中也帶著轉型,有些轉換為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有些成為長照C點。過去,每年老人日托站的運作,約需籌募六百餘萬元來支應。但後來部份的日托站轉型成為關懷據點,少部份能以專案方式取得公部門的支持,而在長照2.0起跑後,部份日托站也開始加入長照C點,逐步與政策共同配合發展。

二、送餐服務:

「吃」是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我們照顧好偏鄉長輩的基本工作之一。但提到送餐,後山多的是「百里送餐」的傳奇。在花東地區,無論晴雨,總有一群忠實的送餐員,持續不斷照顧約八百五十位長輩。一個送餐員,從備餐地點出發,自第一位長輩送到最後一位長輩,這中間就是八十多公里的路程,單趟已相當於台北到新竹的距離。晚餐又再跑一次,總計一天光是送餐,就是一百公里以上。而送餐員不單是送餐,更是長輩們情感與安全所繫。

像是我們就曾發生過,送餐員送餐給長輩時,看見長輩還好好的,但隔天可能就發現長輩因為跌倒或其他意外,突然過世。另外,送餐員常在服務過程中發現危急狀況,扮演那個「為長輩打119求助」的重要角色。從這些看來,這些一天兩次和長輩「碰面」的送餐員,是多麼重要,因為,他們常常是一天當中長輩少數會碰面、甚或說話的人,也是「確定長輩安好」的第一線。

另外,我們也基於這個服務經驗,在台東引進「獨居老人緊急救援連線通報服務」,在部份獨居長者的家中安裝,長輩若遇狀況,可以直接按下身上的緊急救助按鈕,在第一時間就發報求助。

另外,因著「送餐」等同「送上一份關懷」,所以,基金會在部份偏鄉地區,嘗試與教會傳道人合作進行老人送餐。一方面我們知道這些地區傳道人的謝禮較少,我們可以提供些許補助;另外,傳道人也能趁著送餐時關懷長輩,我想,讓送餐員繼續工作的原因,一是基督信仰。二是老人家的等待與盼望。

過年期間,有些獨居、或孩子在外地的長輩,有時自己一人過年,難免感到孤單。一粒麥子基金會特別結合像台灣電力公司、台灣大哥大等企業資源,以專車接送長輩前往飯店參加歲末圍爐,並準備精彩節目,邀請志工和長輩一起圍爐。基金會也會為每位長輩預備購物禮券,陪同長輩到大賣場添購年貨,讓長輩在倍受尊重和關懷的溫馨氣氛中,窩心過好年。

(一)效益:

1. 每天都有一個人持續、忠實守護偏鄉獨居老人。
2. 提供長輩基本但妥善的營養餐食照顧。

(二)困境:

1. 送餐路途遙遠不易。
2. 偏鄉服務交通成本遠較都會區高,但送餐員的給薪很少,交通時間不算薪,很難留住同工,政府補助經費有限,多半仍靠愛心資源挹注才能進行。

(三)送餐服務的創新:

由於政府的社福經費,僅支應週一到週六的中餐,基金會特別結合企業資源,增加晚餐與假日送餐、並購置「送餐保溫車」,在送餐過程中保持便當溫度。並以「中繼站」概念,在適當地點設置「部落廚房」,聘請營養師、就地取用當地食材,在當地廚房製作便當,並提供共餐服務,若因交通因素不便外出,基金會也有車輛會接長輩到共餐點來一起用餐。另外,基金會還引進日本的「送餐便利屋」的概念,結合用餐及生活照顧二個領域來關心長輩。(未完待續,353期《路加雜誌》將刊登「送餐便利屋」、「居家服務」、「花東縱谷一鄉鎮一日照」等內容。)
◎本文為2017/11/17台灣教會醫院長期照顧(照護)論壇分享文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