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8.09.06 安樂死 vs. 安寧療護──訪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副院長邱仲峰醫師

  • 主題:本月主題
  • 期數:355(2018年9月)
  • 作者:採訪:施富金/整理:蔡惠玲


針對「安樂死」與「安寧療護」議題,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暨台北癌症中心副院長、財團法人基督教史懷哲宣道會董事長邱仲峰醫師受訪時表示,「安樂死」跟「安寧療護」完全不同, 所謂「安樂死」的定義是,當病患表達活得很痛苦,想提前結束生命,但是結束生命的方式則是透過別人來執行,也因此在保險法規中,安樂死叫做協助自殺,在保險理賠就有困難。目前,歐洲有三個國家可進行安樂死,美國有少數幾個州也允許進行安樂死,但只有末期病患可以接受安樂死。目前媒體報導安樂死的資訊,有些不夠正確,例如:全世界第一個通過自然死法案的是美國加州,採公投方式進行,但自然死法案與台灣的安寧緩和條例幾乎相同,跟安樂死完全沒有關係,這是必須釐清的訊息。邱醫師說明對於「安樂死」的看法,「生命的主權在上帝,一個人是否有權利去結束另一個人的生命,這是可以思考的地方。」

邱醫師表示,所謂「安寧療護」的定義,病患經過醫療團隊判斷,無法再透過治療延長病患的生命,生命只剩下六個月,稱為「末期的病患」。雖然如此,但醫療團隊會透過醫療程序進行「症狀處理」,例如:止痛、止喘、止腹脹、止腹水;及處理腳麻、手麻、手腫等,陪伴末期病患走完最後的生命旅程。由於患者透過症狀處理,會緩和身體的狀況,所以「安寧療護」也稱為「緩和醫療」。

以台灣為例,一年死亡的人有17萬人,接受安寧療護僅約3萬多人。末期病患經過安寧團隊進行安寧療護,雖然身體日漸衰敗,90%的身體症狀會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根據安寧療護的發展發現,末期病患可能身體不舒服,但是因為靈性得到平安,所以活得很有尊嚴;相對的,也有可能末期病患的身體受到妥善照顧,但是因為心理、靈性等因素,仍然感到痛苦。所以,照顧末期病患的身體、心理、靈性同樣重要,即是所謂的「全人照顧」。

為何投入安寧療護?邱醫師表示,跟自己擔任實習醫師的經驗相關。他當實習醫師一年期間,當時面對兩個個案末期病患,其一個案,身體看起來還強壯,因為病症診斷結果,醫師告訴他沒有更好的治療模式,只會愈來愈糟,結果這病人感到沮喪,後來在醫院廁所自殺。這件事對於病人的家人及照顧病人的醫護人員造成很大的影響。

另一個案是直腸癌末期病患,個案因為罹患癌症導致肛門及直腸潰爛,醫護人員每天需要花一小時為他清瘡及換藥。邱醫師詢問這位病患,發現病患覺得雖然活得很辛苦,但他感受到有這麼多人花時間心力照顧他,所以活著很有價值。

安寧療護的醫療價值

因此,邱醫師思考,安寧療護的價值跟開刀治好病人不太相同,安寧療護是以人道主義為出發點,陪伴病患到生命終了,安寧療護可以彰顯出醫療的價值及使命感,所以投身安寧療護,至今29年。他說,許多國家將臨終照顧視為醫療品質的重要指標。

「許多國家,『死亡學』是醫學院學生必修學分。」邱醫師表示,目前,死亡學並非台灣醫學院學生的必修學分,若是醫療人員對於死亡議題沒有正確的認識,進入醫療領域是很危險的。因為死亡學能幫助我們面對臨終生命,也幫助我們學習處理失落及分離。

邱醫師指出在美國,當病人被告知是末期,自己會了解大概剩下半年的生命,有一半以上的人會選擇不積極治療,他們規劃人生,例如:渡假、遊歷各國、拜訪多年的老友。而在台灣的民眾,可能在死亡最後的時間之前,甚至不知道自己快過世,以致於沒有準備好面對死亡,也沒有機會去完成心中的願望。邱醫師投入安寧療護多年的想法是,並非他們不想面對死亡,而是沒有人告訴他們該如何進行。其實,每個人都有生命計劃,告訴病患即將面對死亡,可以幫助他們反思活著的價值與意義。邱醫師說明,末期病情告知由醫師告知,其他的團隊成員會協助。第二階段,由心理師及靈性關懷師介入,會進行靈性關懷議題。並有步驟地協助病患解決心中的困難、掛慮,如果事情都可以得到很圓滿的解決,稱之為靈性平安,就是善終。

預立醫療自主計畫

關於尊重生命末期的人對死亡的想法及照顧,邱醫師表示,目前政府的做法是,協助病人填寫「預立醫療自主計畫」,此計畫包括思考自己在生命盡頭的價值觀及信念,選擇自己想要及不想要的醫療照護方式,例如:永久昏迷、腎衰竭末期、洗腎等,是否要進行急救、插管、放鼻胃管等處置,以確保在生命末期時,親人和醫護人員可以尊重病患的意願。幫助病人填寫預立醫療自主計畫,醫院需要專業團隊,包括醫生、護理人員、社工師等,但是執行可能有困難,所以建議政府開放受過訓練的靈性關懷師來執行。

「不僅末期病患需要填寫『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健康的人也可以思考此問題,因為不確定何時發生意外,可提前思考對生命價值的看法。」邱醫師舉例:有位志工的兒子,約30歲,突然發生腦幹出血導致昏迷,經過急救,醫生判定無法存活。這位青年事先預立遺囑,表示願意器官捐贈,醫療團隊尊重他的意願,便進行器官捐贈,結果他雖然死亡卻救活五個人。邱醫師參加他的告別式,感受到他的家人對他的死亡是正面的。

此外,曾有位病人拿著介紹信來找邱醫師,邱醫師認真地看了病患的病歷並問他,「可以幫你甚麼忙?」這位病患問,「我可以再活多久?一個星期或一個月?」邱醫師誠實地回答他,可以活兩至三個月。病患聽了很開心地說,他還有時間預備要做的事情,否則會有遺憾。

邱醫師引用聖經經文說明對於面對死亡的看法,及陪伴一個人的臨終過程,在上帝眼中是很寶貴的,及臨終病人家屬歸主的原因,是因為存著盼望。例如:「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七2)「在耶和華眼中,看聖民之死極為寶貴。」(詩篇一一六15)、「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帖前四13)「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帖前四17)

針對安寧療護的現況分析,邱醫師表示,美國每個社區都有安寧院,共有3700個安寧院,社區就有照顧臨終末期的地方。台灣的健保費一年支出6千億,但安寧病房一年則是支出8億,全台灣有88個安寧病房。目前,台灣安寧療護的發展仍在醫院,未來可以往長照系統發展。史懷哲宣道會訓練靈性關懷師去醫院陪伴病人,至今已經6年,全國100家大醫院有62家有史懷哲宣道會訓練結業的靈性關懷師,另有20家地區醫院的安寧病房也有。其中有19家醫院跟史懷哲宣道會簽約,我們固定會去拜訪院方。目前史懷哲宣道會也跟各地大型教會合作訓練靈性關懷師,繼續投入安靈療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