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9.01.29 更新變化的現代醫療傳道策略──保羅之門

  • 主題:我們的話
  • 期數:360(2019年2月)
  • 作者:陳恒德
西方醫療宣教師如馬雅各(1865來台,創立新樓醫院)和馬偕(1872來台,創立馬偕醫院)對台灣醫療之現代化卓有貢獻,在《中西醫學史略》之台灣醫學史分段中,台灣人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甚至將1865-1895訂為「教會醫學時代」。有別於直接向人傳福音的「腓利之門」,醫療傳道的宣教模式常被稱為「路加之門」。此醫療傳道策略持續於1895年-1945年之日治醫學時代,1945年台灣60位西方宣教師中,竟有23位是醫療宣教師,許多典範人物,仍被緬懷傳頌至今,也奠定了今日全台灣30所基督教/天主教醫院在地扎根的深厚基礎。

惟隨著1995全民健保的開辦,醫院給付分級評鑑、總額預算、醫療發展政策引導,普及了健康照護,卻也改變了醫界的生態,為醫療體制帶來嚴酷的挑戰。老年、慢性病人口的急速增加與消費主義的興盛,更造成醫病關係的質變。醫療傳道面臨許多新挑戰,如長照、失智症、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癌症、AIDS、毒癮、酒癮,家庭婚姻崩解、安樂死、外籍勞工、新住民、國際化、後現代思維…等,甚至教會醫院管理亦日趨世俗與商業化。許多人不禁要問:如何面對今日台灣挑戰,當年的醫療傳道典範人物會如何做?甚至:What would Jesus do?

 「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 。」(太廿五 35-36)。這裡提到關懷的三種層次:施予(吃喝)、接待(收留接納)、陪伴(照顧探望)。早期宣教師在看到台灣的需要時,不只是捐錢施醫,而是在年輕時,就遠渡重洋,跨文化委身宣教地、認同且陪伴這裡的人;從而在陪伴過程中,去感受人們身心靈的掙扎,以自身的見證效法耶穌道成肉身的精神,進而培育人才、建立團隊,讓人更深體會耶穌救贖恩典與大愛。這種恩典與愛的精神,或可稱之「保羅之門」。

現代醫療傳道策略,觀念上我們須:由《蒙恩》到《施恩》,由《傳道人》到《傳道的人》,跨文化宣教 From Anywhere to Everywhere,由我們個人在每天職場做起,在主裡彼此相愛與同工,心意更新而變化,看見需要,回應呼召,委身進入禾場,與神同工,經歷恩典,榮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