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9.03.07 台灣醫療人員靈性關顧發展之挑戰──實務篇

  • 主題:醫療傳道
  • 期數:361(2019年3月)
  • 作者:陳翌真


▲陳翌真醫師

我是門諾醫院的安寧療護及放射腫瘤科醫師,此次分享臨床實務經驗。法國哲人比蘭的格言:「健康把我們帶到外面的世界,疾病把我們帶到內在的世界。」而我的體會是「在工作上,死亡把我帶到想探索靈性的世界。」因為我照顧末期臨終的病人,在醫院中常常開立死亡診斷證明書,有一次在一個月中我竟開出了16張死亡診斷證明書,幾乎每兩天就有病患死亡,活在世上卻這麼頻繁的面對死亡,在那種情境下,我常出現懷疑人生的虛無感。

我在馬偕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接受腫瘤科及安寧療護的訓練。記得我在擔任住院醫師時,就被教導兩件事情-「健康人的世界與病人的世界不同」、「病人的世界與即將臨終者的世界不同」。健康人關心的最大部分是:工作(薪水、投資、地位、升遷),車子、房子、旅遊,對靈性、家庭、健康的關注較少。病人最關心的當然就是健康了!家庭的角色也相對重要,而隨著疾病的嚴重度增加,靈性問題的思考也會隨之增加。對瀕臨臨終者來說,身外之物已不再重要,家庭與靈性的需求升至最高,而醫療事務佔的比例則非常少 (這也許正是醫療團隊最感到挫折的,就是發現自己的專業能做的實在有限)。

我雖然上了不少有關靈性的課程,在醫療現場照顧病人時卻仍有很多疑問。牧師常在主持追思禮拜時引用「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三11)上帝在人心中放入追求永恆的心,也就是靈性,但是上帝的作為有時卻讓人無法參透,所以我接下來分享我在臨床工作面對照顧靈性的疑問或心得,這也是我常常在面對上帝時,禱告詢問上帝的問題。
 

一、首先是面對:「讓我的神來幫助你vs.讓你的信仰來幫助你」


在醫院的病人有不同信仰,我大抵分類成基督信仰與非基督信仰(參圖一),有的基督徒才剛信主,有些基督徒信仰歷程很久,在教會也有服事,甚至有牧者;非基督信仰,有些人只是跟著拜,有些則是認真修行且成為信仰導師。面對這些形形色色的人,信仰的理念不同,神學觀、價值觀、文化背景都不同,生命經驗更是大不相同。每個人都是如此獨特且與眾不同的個體,怎麼可能有一套SOP全體適用呢?我經常試著了解他們的靈性狀況,試著更多傾聽理解其所信靠的信念,也經常思考到底是「讓我的信仰來幫助你vs.讓你的信仰來幫助你」,深怕一不小心,用自以為是的框架限制了靈性轉化的各種可能。
   
二、臨床醫療現場 靈性關顧之挑戰

1.時間有限:醫療評估vs.靈性關顧:比重的拿捏?


醫療臨床工作很專業且忙碌,我們首要進行的是醫療評估,若有心想要進行靈性照顧時,時間比例該如何取捨?實際狀況是,我查房時,身旁會有專科護理師和主護一起,大家都很忙碌,有時進行靈性關懷,就得花上半小時或一小時,須面對時間及人力的壓力,專科護理師跟著我,可能會耽誤他們的時間,也擔心他們可能很想去忙別的事卻不敢表達。很多同工也跟我分享類似的經驗是,在夜深人靜時,一個人默默去查房,比較能安靜心且沒有顧忌,若是被關懷的病人較願意敞開心互動,我會多花點時間,若是無法再深入發展對話,我就會進行取捨抉擇。畢竟除了工作職場外,我也有家庭生活要照顧,及體力時間有限等問題,若是工作場域比重愈重,其他方面就會失衡。
 
2.身體/認知功能影響語言思路-虛弱,少話,聲音敏感:如何精準對話?

病人的身體功能不佳會影響他們對言語的表達及對聲音的敏感度,有末期的病人只能夠說幾句話,有些則是聽到一點點聲音都會造成不愉快的感受。舉例:有位基督徒病人,他的姊姊也是基督徒,試著為他禱告及唱詩歌給他聽,但病人則搖手拒絕,表達他需要安靜。所以面對末期病人的靈性照顧,如何以非語言方式進行,必須思考,因為若是不把握稍縱即逝的機會,也可能隔天就死亡了,如何很精準的進行靈性關顧,很不容易。

此外,面對精神科病人也是一大挑戰,因為他們的思考脈絡與認知功能跟一般人不同,如何進行靈性關顧?是我個人覺得非常困難的問題。但有聽過一些身心專業的同工分享見證,愛能大過一切的障礙,我發現上帝給不同科別的人有不同天賦,能夠服事不同族群,非常美好。
 
3.宗教術語遮掩內心真實感受-他所依賴一輩子的信念體系:要戳破or要尊重?

無論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有可能以宗教術語把內心深層感受藏起來,用一條隱形的界線隔絕出一個安全區,不想被外人碰觸。我曾經遇過信仰理念堅持必須要苦修的病患,這位病患感受到很疼痛,但他堅持不要打止痛針,他認為這是修行的一部分,但看來就是很痛苦。也有基督徒常常把「我一切都交給上帝了」這類的話掛在口邊,但由言行舉止看來就是極度的不平安。這樣的狀況要進行靈性的陪伴,往往比沒信仰的人更不容易靠近。
 
4.後續跟進造就,信仰根基深化-足不出戶,低社交需求/能力:不適用一般教會模式?

病人生病時,對社交的需求較少,即使希望跟人互動,也會因為自己的體力較弱,所以較無法進行人際交流。所以,我認為一般教會的聚會方式,較不適合牧養病患。此外,有些病人在醫院表達願意接受禱告及信耶穌,但出院之後,如何進行跟進與關懷,他們的靈性狀況受病情變化的影響可能更為複雜,也是轉介教會必須面對的問題。教會有沒有那麼多的靈性成熟且受過訓練的探訪同工可以定期的到病人家中聚會,且有信仰的造就?這樣的服事需要更多的委身。

三、臨床醫療現場 靈性關顧之評估

我想用圖二來表達(我自己整理出一般常在個案討論中被用來探討)基督信仰與非基督信仰的靈性評估指標

基督信仰:決志受洗、接受禱告、寬恕和好
非基督信仰:法門佛畫、念佛迴向、圓滿無憾

我常常在想,到底這些就能反映出病患的靈性是否有平安?當病人說「我很痛苦,我對上帝很失望」、「我一切都交給主了,但是求主快點接我走就好」,這樣算是靈性平不平安?如果病人講,「我希望去佛祖那邊,我就心滿意足了。」這樣是靈性的平安嗎?病人的確會經歷靈性轉化,但是在最後彌留的狀態,他的內心世界究竟是什麼狀況?那一刻究竟有沒有恐懼?苦難的意義有答案了嗎?其實對我而言是問號。我常將這些問題在禱告中詢問上帝,最後我將最近聽牧師講約伯記的講道內容及心得整理成為以下文字:
 
「我的痛苦是真的,你要我在痛苦面前假裝喜樂,那是不可能,我的苦情是那麼的深,心中興起暴風雨,我幾乎被折斷,快要窒息。但當我誠實的要去投訴那個痛苦(以及在背後允許這一切發生的至高主宰)那真是情何以堪,無語問上帝。」
 

無論人生有多痛苦,我相信上帝掌管一切,各按其時成為美好,這是支持我能繼續在安寧療護走下去的力量。我很感恩,在工作中有許多機會參與靈性的照顧,過程雖然有好有壞 (這個好壞的感受純粹來自我的主觀判斷,那非常有限,也不是真的,只能說是一種學習而經驗的心情),但若說自己的靈性能因此獲得一些滋養或成長的可能,那真是莫大的恩典。
 
◎2018年醫療傳道聯合退修會台灣醫療人員靈性關顧發展之挑戰──小論壇分享文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