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9.04.29 全備的基督信仰:行、思、是

  • 主題:心靈小品
  • 期數:363(2019年5月)
  • 作者:文:Mark Roberts/翻譯:林雅庭
經文:以弗所書四章17節「所以我說,且在主裡確實地說,你們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虛妄的心行事。

基督信仰裡面最重要的是行為、思想,或者是一種身分?你大概知道正確答案──「以上皆是」;但是在實際上,大部分的人都會偏重其中一點。如果你在基督教家庭長大,你很可能覺得基督信仰就在於所作所為(或有所不為),當基督徒就是去教會、孝敬父母、不出穢言、向朋友傳福音。

後來我們會發現,基督信仰也在於思想。我們發現神學很重要,擁有正確的神學觀念對於信仰的正統至關重大。於是我們開查經班、讀屬靈書籍、聽解經講道、和主內弟兄姊妹辯論神學。行為還是很重要,但思想才是我們信仰經驗的中心。

然後,也許等歲入暮年,我們的心會渴慕比行為和思想更深層的東西。我們想要更多經歷上帝,想要體會身為上帝兒女的意義,以及身為祂的摯愛、祂的朋友。我們開始聽關於靈命成長的講道,開始看見基督信仰是一種身分,回答了在主裡面「我是誰」,而不只是我的行為或信條。

我越思想聖經,就越相信正統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在於行為、思想,以及身分。我們可能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偏向其中一點,但只要在基督裡持續成長,我們會不斷在行為與思想上更新,也成為新造的人。
 
行:聽道不如行道
 
我小時候總是拖著腳走路,因此鞋底經常磨損,常常要換新鞋。我小時候須要學習正確的走路方式,現在也是,我們都是。基督徒要學習上帝的行走,取代世界的行走。

以弗所書四章17節所謂的「行事」,希臘原文是一般動詞peripatein,即「行走」的意思。但是在西元前一世紀的希臘哲學家,把這個動詞指作生活的待人接物,因此這節經文譯成「你們行事(行走)不要再像外邦人」。
 
當基督徒的確包含遵行榮耀神、彰顯祂國度,基督信仰主要在乎「做」什麼,而非「不做」什麼;但後者仍然要緊。有些對未信者來說很一般的事,是我們必須避免的,若我們不加以分辨去做了,在親近神的時刻也很想將那些事束之高閣。用以弗所書的話來說,我們不要像外邦人一樣行事。

在職場生活上(這裡指受薪工作,但也可以對照到家庭、教會或社區等等工作),有什麼普遍的現象是與基督信仰相歧的呢?也許是不擇手段的競爭行為,為了升遷互扯後腿,或者是遊走灰色地帶,或是直接撒謊。許多基督徒面對必須不誠實的職場,在忠於上帝和保住飯碗之間苦惱。

上帝看重我們的行為,我們做和避免去做的事都很要緊。上帝造人作祂在地上的管家(創一27-28),是在基督裡造成,為要叫我們行善(弗二10),祂在乎我們的行事為人;儘管如此,基督信仰卻不只關乎行為。
 
思:擁抱智慧的思想
 
以弗所書四章17節也告訴我們,基督信仰關乎思想。經節指出我們思想會影響行為,思想偏差則誤入歧途,反之亦同。

然而,該經文是強調與神隔絕的生活的後果(18節),外邦人存「虛妄」的心行事,希臘原文是mataoites,意指「空虛、無用、沒有價值、虛榮、沒有意義」。舊約的希臘文譯本中,這個字在傳道書出現了三十九次,首見於第2節「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那麼虛妄的心究竟是什麼樣子呢?舉例來說,許多人以為財物的累積將帶來快樂,各種媒體的廣告對著人們轟炸洗腦,使我們的文化相信擁有越多的人就越快樂。但是撇開聖經不提,學術研究也顯示,一旦不乏生活基本需求,一個人的財物多寡和快樂程度並不相關。「擁有越多就越快樂」的觀念阻礙我們去過健全的生活,使我們為了賺更多錢而筋疲力盡,更犧牲陪伴家人與朋友的時間。

還有另一種虛妄的例子──我們的世界將工作視為辛苦乏味、為了生活不得不忍受的事情。我們高談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彷彿工作不是生活的一部分,這樣貶低工作是不符合聖經的。創世記第一至二章記載上帝按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並分派工作給他們,因此工作是人活出受造意義的要素之一。

既然我們的創造主也是工作的上帝,那麼工作當然可以帶來快樂,更甚財物的累積。作者亞瑟.布魯克斯在一篇名為《快樂配方》的文章中,從社會科學研究指出我們的快樂程度取決於基因遺傳和外在環境,但除此之外他還寫道:「追求信仰、家庭、群體和工作這四個基本價值,是通往快樂的最佳途徑。」「藉由結合熱情與能力,工作使我們創造人生價值,並貢獻他人,因此帶來快樂。」

我們文化的另一個極端是工作至上主義,為追求職場上的成功,一切皆可犧牲。這個觀念扭曲了聖經的工作價值,將工作當成偶像,也排擠了布魯克斯提到的其他三個快樂配方。若我們能用上帝的眼光取代世界的思考模式,就能視工作為服事主與眾人的管道,同時也能透過工作獲得成就,享受上帝希望我們擁有的健全生活。
 
是:深知我的身分
 
你會怎麼回答「你是誰」這個問題?第一世紀的猶太人以族裔、宗教和國族歷史建立身分認同。他們首先是猶太人,所有非猶太人者皆是外邦人,這個區別界定了,特別是居住在以色列境外的猶太人,他們的自我認同與經歷。

就此定義,以弗所教會的收信者大都是外邦人(弗二11、三1),保羅也在書信一開頭稱他們為外邦人,但是在四章17節他卻說「你們…不要再像外邦人」。雖然成為基督徒,但他們不仍是外邦人嗎?不盡然。雖然就傳統意義上他們仍為外邦人,保羅的口吻卻暗示另一種可能,他們成了一個新的身分,是除了猶太人和外邦人以外的第三種群體(參見林前十32、十二2,加三28,西三11)。

以弗所書四章17節背後的含意表明,成為基督徒帶給一個人身分的根本改變。一但透過基督接受上帝的恩典,上帝就藉由基督將你造成全新的人。雖然你還是背負文化加諸的標籤,例如:你還是德州人,還是浸信會友,或者還是一位母親,但你的核心身分將被你在基督裡面與上帝的關係重新定義。你成為一位聖徒,被上帝因祂和祂旨意的緣故分別為聖;你成為祂的愛子或愛女,也是天家兄弟姊妹的一員:你成為基督徒,一生滿有耶穌基督的樣式,而祂是你的拯救者、主宰、恩師、榜樣和摯友。

我們通常不問陌生人「你是誰」,反而比較常問「您在哪裡高就」。社會文化與心理對工作的高度重視,強烈地塑造了我們的身分認同。當我的職業是人們最想得知的信息,很容易就會將事業等同於真正的自我。不但如此,工作表現也將界定我生為一個人的價值,事業有成就是個大人物,否則就是職場與人生的失敗者。

若我的核心身分是由工作界定,那麼生命中的其他事物都將依據工作來排序和衡量。我只會經營於工作有益的人脈關係,至少不會犧牲和他們打交道的時間;我只會在有空──即不用工作──的時候為他人付出;我也只會在不須工作的情況下,才委身教會群體。

唯有以在基督裡面與上帝的關係,而非職業,來定義我們的核心身分,生命才能改變。工作無論有薪與否都很重要,但那是我們事奉神,並代表祂管理世界的途徑。我如何運用我的時間和金錢,將取決於上帝永恆不變的真理,而非取決於事業利益。更重要的是,我將不會以工作表現來衡量自己的價值,而是深知道那不能否定也不可更動的真理──我是上帝所愛的,我屬於祂,祂是我的救主和朋友,且祂將永不離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