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9.08.30 培育有使命的基督徒醫護人員

  • 主題:醫療傳道
  • 期數:367(2019年9月)
  • 作者:余廣亮
前言

一個普遍的想法──在所有的宣教行動中,醫療服務是最容易被接納及推動的方式, 因為生病無助者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對於熱情又具愛心的專業醫療人員的到來絕對會產生好感,對傳遞信仰訊息也較不抗拒。 [1]一個認同的共識──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於一九七七年提出人人健康(Health for all)計劃,它的基本目的是使「2000年全球人人享有健康」,顯示健康基本權利,因此國際醫療援助及合作成為已開發國家對資源不足地區的責任及服務對象。

一個隱藏的事實──依據世界衛生組織二○一二年的報告,以信仰為本之醫療組織或機構是目前提供最多海外醫療援助的方式。在非洲地區,百份之四十的醫療服務或衛生推動由這些組織提供,[2]而短期醫療服務又是其中最多進行的形式;[3]單就美國(U.S.A.)而言,每年送出六千多支短期醫療服務隊至世界低中收入國家或地區進行短期醫療服務及援助。[4]一個忽略的問題──在全球醫療短期服務團隊數目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有關團隊成員專業能力評估、投入成本與效果分析、治療效果及治療後副作用或併發症之資料,數據都不足以提供有效分析及檢討。[5]面對以上四個層次的維度,我們身為基督徒醫療從業人員或願意投入短期醫療服務之基督教醫療機構或教會機構都必須重視,因為華人信仰群體仍多推行或執行短期醫療服務(基督教群體多以短期醫療宣教服務團稱之)。

面對全球日益增長的醫療人道援助計劃,醫療服務或醫療宣教行動已不是我們信仰群體的專利,我們所作的行動都可能被檢視其成效。因此對於我們的核心價值(為何要這樣做?)及專業能力(我們能做甚麼?)都應該取得共識及了解,使參與者認知如何準備自己成為醫療宣教行動的一員。

認同與差異

基督徒醫療從業員大致認同醫療宣教行動,不管從信仰實踐或人道援助立場都是肯定的, 但從心志層面看來就可能有不同的立場。有人認同醫療行動是傳遞福音的手段或媒介;或是培育有使命的基督徒醫護人員預備人心接受福音的預工;或是基督徒醫療人員的信仰告白與見證;或是其本身就是全備福音的部份。而耶穌的行動展示了祂履行神使命的心志:「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太四23)馬太以三個角度描述耶穌在世上的任務,沒有優先之分,也沒有權重之分。

認知與培育

獲得基本醫療及健康照顧是基本人權,各國政府理應努力以赴,讓國民享有健康及適切的醫療服務。雖然近五十年全球醫療水平有長足的進步,但仍有不少地區處在醫療支援不足之中。筆者約有五年時間在非洲馬拉維(Malawi)的醫院工作,深深體會藥物供應中斷之苦,那時總覺得若有及時捐贈藥物就好了,但深入了解時便發現比想象中複雜。

小規模市場很難設置藥廠,當地藥物供應都得靠進口商,但考慮運輸及物流之管理效能,政府採購部門協助醫院以一年採購一次藥物來爭取更大的議價空間及降低多次運輸的成本,但要評估一年要採購多少種類及數量之藥物,這種推估必須有足夠的疾病類別及發生頻次的數據,而當時的病歷是手寫的,很難產生分析數據,因此每年都有部份藥物嚴重短缺,但另一些藥物會過剩。

若每次都要依靠緊急捐贈藥物,則不是解決問題之道。自兩年前起動協助建構電子化醫院資訊系統,除了讓醫療人員能有效輸入病人醫療資料外,更重要是有助分析疾病盛行狀況及藥物使用率,現在已經開始掌握疾病之年度趨勢,有助每年藥物採購之選擇及數量以減少藥物不足或過剩的情況。這對當地一起合作之醫療人員產生一定的衝擊,讓他們感到被尊重,因為是由他們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們只是協助角色。

從宣教學的立場,我們的醫院董事會策略定調目前非洲事工以四層次的自主推動: 第一層次:專業自主,即在專業上讓他們能夠以處理、問題解決及部份開發為基礎,目前已完成百份之八十的專業自主力。

第二層次:行政自主,即在計劃、人事、會計與風險及品質管理上能獨立。現在我們在當地運作的非政府組織只剩三位來自差傳機構,另二十八位是當地同工,明年會由當地同工擔任整個組織的主任,我們會退居為顧問,這已經要花上十年時間。

第三層次:財務獨立,這是非常困難的一步。筆者工作的醫院也經歷長達二十年之支持, 財務才呈現自主狀況,這也是很多差傳機構共同面對的困境。目前馬拉維事工的財務已達三份之二財政自立,但相信最後一里路最艱辛。

最後是信仰自主:個人的信仰及機構的信念息息相關。若遇到問題就找差會解決,個人如何體驗這位又真又活又不失信的主呢?因此第四層次就如前三個層次的總和,若他們的專業能力能解決問題,他們的管理能力能讓同工安心工作和發揮所長;他們的財管能力讓機構能永續經營;這樣他們的信仰就是直接與主聯合,體驗主的真實及恩典。

因此在培育基督徒醫療宣教人材時,以上四個層次是我們堅持的認知及共識,在實務上我們會以幾方面重點培育:

一.心志需預備而更生
不管長宣或短宣,個人參與之心志或動機需在神面前被檢視,禱告是起步,心意要開放。

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個人在自己國家或地區執行的醫療行為之範疇,切勿在宣教地區或工場就為所欲為,我們總會說:「有總比沒有好。」但醫學倫理原則第一守則就是不傷害。因為任何一顆藥物、一次醫治或手術療程,病人還未獲得效果,可能就需面對其副作用。

三.要盡力與當地醫療系統及人員合作

他們才是長久在當地工作的人員,我們都是過客,不要反客為主,在醫療行為上有爭議的時候,不要說我們在自己的地方如何做,怎樣做才對。應該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疾病及用藥指引為共同討論的依據(例如這是針對心血管之指引說明[6])。

四.認識及尊重當地文化
地球上這麼多民族,神都一樣疼愛,因此我們理當彼此尊重。若某些文化與健康衛生有衝突時,我們得小心處理。如筆者曾有經驗: 當地人認為孕婦生產過程不潔,所以不能在家裡生產,部落的孕婦都會在叢林裡生產,因此孕婦或嬰兒產後感染率都很高。要改變這文化思維非一朝一夕的事,但要知道在室內的環境比較好,因此我們協助當地傳統的收生婆蓋接生室、接生屋,甚至茅草屋都可,在裡面的地上鋪上乾淨毛毯,確實經過一段時間後,產後孕婦及嬰兒感染率下降,而部落民眾也願意將孕婦送交傳統收生婆生產。

五.見證神的愛與恩典

醫療是容易被接納的服侍,記著現在不僅基督教在進行,佛教團體進行的規模及服務項目比我們的更大及更多,而很多西方及亞洲強國同樣在進行醫療援助外交。那麼我們的定位在哪裡?

記得在印度(India)服侍賤民階層的慈善組織──仁愛傳教會(The Missionaries of Charity)的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時常喜歡去火車站尋找需要服侍的人。有一回她看到一位垂死者時,便馬上過去抱扶對方,那人在她懷裡幾分鐘就死去了,她常被問起這樣有意義嗎?她說這些人一生都被唾棄,但他們若能有一點點時刻被關注,她想這就有意義了!但對服侍者來說,這是很容易耗盡的服侍。她的回答讓筆者終生難忘:她是在服侍耶穌基督,耶穌來不是受人服侍,乃是服侍人。祂沒有佳容美貌,受人唾棄,祂為我們受鞭傷和受死,如同一位受苦者。每當看到這些受苦者時,就如同看到耶穌,她是在服侍耶穌,她說那好得無比!這就是我們的信仰,我們不是彰顯自己是好人或是有能力的專業人士,只是見證神的真實與慈愛!
 
 
[1] Dougall J,“The Reason for Medical Mission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ion(1946), vol.35, issue3, pp.252~255.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Health Observatory (GHO)data (2012b).”Retrieved from<http://www.who.int/gho/ child_health/en/index.html>(下載日期:二○一八年八月十三日)。
[3]  Alexandra LC Martiniuk, et al.:“Brain Gain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Medical Missions to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12), vol.12, p.134.
[4]  Bjornstad E, Doocy S:“International Short-term Medical Service Trips: Guidelines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Perspectives from the Field,” World Health Population(December 2010), vol. 12, issue 2, pp.43~53.
[5]  Kevin Sykes,“Short-Term Medical Service Trip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Am J Public Health(July 2014), pp.e38~e48.
 
[6] <http://www.who.int/cardiovascular_diseases/guidelines/ hypertension/en/>(下載日期:二○一八年八月十三日)。
 
◎轉載自《今日華人教會》327期2018年10月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