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9.11.05 糖尿病患應該去檢查心臟嗎?

  • 主題:健康園地
  • 期數:369(2019年11月)
  • 作者:黃亮維
今年初,我父親向我陳述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個怪現象。每晚飯後他都會到運動場快走,這幾個月來發現,開始走的時候,胸口很悶,氣喘吁吁,走了一陣子又好了。我在診所幫他做了心電圖,沒看出什麼端倪,但因為他心臟之前就放過支架,本身有高血壓,前年又診斷糖尿病,所以我仍拜託心臟科的恩師幫忙診治。

恩師判斷我父親的症狀仍屬於狹心症的「暖身現象」,安排了心導管檢查。一看之下,發現我父親冠狀動脈的主要幹道已發生了顯著狹窄,導致運動時心肌血液循環不良而缺氧。於是又放了一支支架,現在整個人氣色已恢復往昔。我在這篇文章想分享的是:糖尿病人什麼時候應該去檢查心臟?

1.典型的心臟症狀:悶痛喘咳
 
所謂悶痛喘咳,就是胸悶、胸痛、喘不過氣、咳嗽。這些症狀若是伴隨運動(包括:跑步、走上坡、爬樓梯、搬重物、抱小孩、行房等等,超出日常體能範圍的都算)而發生,休息後會改善,且屢試不爽,那就很可能是心臟問題。另外,像我父親這樣,症狀只發生在剛開始運動的「暖身期」,算是比較特別的情形,也需要檢查心臟。

2.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
 
本身已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以前曾經中風、狹心症;本身長期抽菸(就算已經戒很久也算)、飲酒、飲食油膩、熬夜、或體重過胖;家族裡有心血管疾病強烈病史(尤其家裡有男性在青壯年就得病、或女性在更年期以前就得病)。這些都是高危險群,一有症狀就需特別注意。

3.心臟檢查包括哪些?
 
為什麼我父親雖有心絞痛症狀,心電圖卻看不出來?這是因為一般的心電圖都是在病人靜止時做的;若要偵測心肌缺氧,必須用其他的方式,比如「運動心電圖」或者模擬心臟運動的「心肌灌流掃描」,這部份都是由心臟科醫師安排檢查。另外,心臟科醫師也會安排抽血、心臟超音波等等項目,等所有報告蒐集齊全後,才決定是否進行侵入性的「心導管檢查」。因此,不必擔心「如果去看心臟科,會不會一下就被執行侵入式檢查?」所有的檢查和治療,病人都有知情的權力,也能與醫師充份討論過後,再自己決定是否接受。

4.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

 
除了血糖要控制得宜(飯前血糖 < 130 mg/dL、飯後血糖 < 180 mg/dL、糖化血色素 < 7%)之外,血壓、血脂肪和體重的控制也都非常重要。血壓如能控制在 130/80 mm Hg,低密度膽固醇 < 100 mg/dL(曾經發生冠心症或中風者,必須更嚴格 < 70 mg/dL),BMI < 23,對日後心臟負擔會輕省許多。

聖經告訴我們身體是聖靈的殿,應該好好保養顧惜;一個整全的福音不單只關乎靈魂得救,也關乎身體得贖。無獨有偶,當今的時代也特別注重「身體」,從各種養身、美容、調塑、回春的產品,到方興未艾的同性婚權運動,無一不與「身體」有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和「寧願燒盡」的身體觀,未必是基督徒唯一的典範。我們醫護人員在教導病人保養身體的同時,是否也能回過頭來,善待自己的身體、家人的身體、同工的身體,用正確的醫學知識彼此善待,在其中尋見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