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9.12.04 台灣人的母親──孫理蓮牧師娘

  • 主題:醫宣史話
  • 期數:370(2019年12月)
  • 作者:潘稀祺

出生地:美國明尼蘇達州
學 歷:馬加勒斯特學院Macalester College、紐約聖經神學院
經 歷:芥菜種會創辦者
在台期間:1927-1940,1947-1983


當筆者還在台灣神學院讀書的時期,曾經與孫理蓮牧師娘(住在神學院宿舍)有幾次的會面,她讓我記憶猶深。孫牧師娘盡其一生的心力,那麼地疼惜台灣人,讓我由衷感動與敬佩。

孫理蓮牧師娘(Lillian R. Dickson)於1901年1月29日出生在明尼蘇達州(Minnesota)彼略湖(Prior Lake),家中排行老三,上有大哥哈洛及大姊艾咪,下有弟弟萊斯特。1924年畢業於馬加勒斯特學院(Macalester College)。之後在北明尼蘇達教高中一年,第二年就讀紐約聖經神學院,最後一年進入國立聖經研究所,課程中有專為傳道士開設護理訓練。

 1927年5月16日和孫雅各牧師(Rev.James Dickson)在紐澤西州普林斯頓結婚。孫雅各牧師是美國南達科達州人,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他們在結婚之時,就立志要做宣教師。1927年10月年由加拿大長老會差派他們到台灣宣教,當時,這位年輕的新娘就已經下定決心要奉獻給主耶穌。她告訴丈夫說:「我們人生只有一次,讓我們到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吧!」

有一天她對孫牧師說:「我不要只是當一個宣教師的太太,我要做一個太太宣教師。」孫牧師感慨地向她說:「你可以非正式地做些工作,就是我們其餘的人做不來的。」於是,她就從當時台灣社會最需要的地方著手,實踐主所吩咐要「愛人如己」的誡命,1952年創設了基督教「芥菜種會」,以助人方式事奉上帝,宣揚福音。1954年正式在美國加州政府登記立案,1962年正式在台灣登記立案。

 她全心全力地投入慈善醫療事工,在痲瘋病、孤兒院、烏腳病院、馬利亞產院、原住民教育事工…等各方面無懼無悔付出,她被稱為「台灣人的母親」,可真當之無愧。

希伯來書13章1-2節「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孫理蓮牧師娘推動台灣的慈善宣教事工,可概略分為三大項目:
 

一、兒童關懷事工

路加福音18章16節「耶穌卻叫他們來,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上帝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孫理蓮牧師娘非常關心弱勢的孩子,對於孤兒、殘障、原住民孩子,可說是關懷備至。

1954年,孫理蓮牧師娘回美國演講,很用心地宣傳她的理念,終於募到一萬美金的捐款,而後設立「兒童之家」。

兒童之家設備完善,環境整潔。從一開始的六個人,逐漸增加到一百多個孩子,後來又増設兒童之家別館。並陸續於全國設立愛心育幼院(1957)、殘障之家(1957)、原住民花蓮育幼院(1959)、澎湖育幼院(1959)及少年之家(1960),幫助無數孩童,得到愛與關懷。


 ▲(左圖)埔里肺氣病治療所舊教堂。(右圖)孫理蓮銅像矗立於聖望教堂旁。
 

二、醫療關懷事工

(一)照顧麻瘋病患(計1200人)

1952年樂生院因為痲瘋患者一週內有三人自殺,蔡信生牧師求助於孫理蓮牧師娘。她感受到這是神的呼召,就決心去幫助他們。她邀請在馬偕醫院服務的白信德醫師(Dr. Signe Berg)為他們看病、給藥。另外每週一次看電影及每主日請不同的牧師去講道。

1952年10月樂生院內新建的「聖望禮拜堂」落成。那些瘸腿的、跛腳的、瞎眼的和殘疾的慢慢地成群結隊進入禮拜堂聆聽神的話語,讓他們身、心、靈都得到安慰。孫牧師娘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她去世前,都跟這些患者一同做禮拜。

1953年她建立「安樂之家」,收容患者所生下來的嬰兒,和殘障兒童、被棄的兒童。1954年「職業治療室(簡稱工藝所)」及「婦女希望之家」正式成立,這兩個地方是專為痊癒出院卻沒辦法馬上適應重返社會而設的,院裡的兄弟姊妹、小孩們都和樂融融的在一起生活。

痲瘋病在早期是被污名化,被歧視的。憑著基督信仰的力量,孫理蓮牧師娘走進這群人中,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不是被遺棄的,有人關心他們,生命還是有價值,生活是有盼望的。

誠如馬可福音1章40-42節所說:「有一個長大痲瘋的來求耶穌,向他跪下,說:『你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耶穌動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大痲瘋即時離開他,他就潔淨了。」
 
(二)關懷烏腳病患(計1352人)

當時台灣西南部的布袋、義竹、七股、北門等地區因為飲用地下水而發生怪病(砷中毒),導致他們的手腳變黑、壞死,而當時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切除手術。

1960年孫理蓮牧師娘在台南市北門區設立名為「憐憫之門」的免費診所,1962年10月新建的診所及手術室落成。邀請外科謝緯醫師與內科王金河醫師合作協助,大大幫助了許多身體疾苦,卻遭眾人鄙棄,而深陷痛苦之中的烏腳病患者,讓他們的身、心、靈得到良好的照顧與慰藉。

羅馬書12章13節「要讓貧窮的弟兄分享你所有的;要接待異鄉人。
 
(三)設置馬利亞產院(計23000嬰孩)

五十年代的衛生所設備不完善,以致原住民的嬰孩有很多是剛出生就夭折的,孫理蓮牧師娘心中有一個願望,就是為原住民的婦女們在部落設置產科病房。

1960年12月第一所產科病房開設在花蓮,因為期望這些產婦都可以像馬利亞一樣,心無旁貸地來享受上帝的恩典,專心待產,於是將產院命名為「馬利亞產院。」

 後來陸續在關山、台東、屏東、埔里等地區也設立產院,讓全台的原住民婦女都能就近到產院去,都能順利的產下健康的胎兒。

孫理蓮牧師娘的這項慈善義舉,救活了許許多多原住民的新生命,當時一個月大約要接生240個新生嬰兒,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1975年。
 
(四)設立肺病療養院(計3412人)

孫理蓮牧師娘發現山地巡迴醫療團無法應付眾多的病患,於1955年10月在埔里設立「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這診所就是今天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前身。後來又陸續在花蓮、光復、關山、台東、玉里、新港、屏東等地設立診所,全部都是免費診療。

孫理蓮牧師娘也發現部落原住民因營養不良,各處都有肺病患者死亡,於是在花蓮、關山、台東、新港、屏東、埔里等地設立肺病療養院,照顧各族原住民患者。這項關懷的事工一直延續到1981年,總共長達25年不辭辛勞的付出。
 

三、原住民教育事工

孫理蓮牧師娘為了培養原住民有一技專長,使他們能成家立業。1958年芥菜種會在花蓮為原住民設立男子習藝所(兼教授農牧、技藝、聖經,簡稱義工學校)及女子習藝所(褓姆學校和護理班)。

台灣長老教會的早期原住民傳道或牧師,將近有一半是芥菜種會義工學校的畢業生。孫理蓮牧師娘以她的愛心與信德,感動他們委身接受神的呼召,進入玉山神學院造就,成為原住民教會的牧者,真是功不可沒。

孫理蓮牧師娘透過慈善宣教事工,從1952年到1981年,她已經幫助了台灣數以萬計弱勢的民眾,讓他們走出黑暗邁向光明的人生。她一生為主默默的奉獻與犧牲,真正實踐馬太福音25章35-36節所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

馬太福音25章40節「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孫雅各牧師與孫理蓮牧師娘育有一男一女,男:孫萬福,女:孫莉安,另外領養一女:孫美蓮。

1983年1月14日孫理蓮牧師娘蒙主恩召,安息主懷,享年82歲。與孫雅各牧師同葬於陽明山嶺頭台灣神學院教堂的旁邊。筆者在神學院前後十年的讀書歲月,每每清晨跑步運動時,必繞到墓旁憑弔懷思,緬懷老院長及牧師娘一生的奉獻事蹟,也感謝神的恩典,讓台灣人因他們的所作所為,而得著幫助與無限的祝福。


 ▲孫雅各牧師與孫理蓮牧師娘墓園。
 
參考文獻
1.黃六點,1972年,《北部教會大觀》,台北:北部教會百週年紀念刊年。
2.威爾森,蒲腓力譯,1973年5月,《天使在她身旁》,台北:基督教芥菜種會。
3.蒲腓力,1974年7月,《芥菜仍在茁長中》,台北:基督教芥菜種會。
4.孫理蓮,蒲腓力譯,1981年,《這是我的同胞》,台北:基督教芥菜種會。
5.基督教芥菜種會,2011年1月,《心耕苗圃》,第316期,台北:基督教芥菜種會。
6.圖片:潘稀祺攝影。水彩畫像:潘稀祺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