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20.03.03 牙周病保健

  • 主題:健康園地
  • 期數:373(2020年3月)
  • 作者:劉德鈞
高中時期的國文課,讀及韓愈《祭十二郎文》時,自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國文老師有感而發,並不是因祭文內容的哀痛悲愴而共鳴,反而是韓愈此間描述人的衰老是如此真實。當時正當年輕的我,心中也暗笑著這些「老人們」的自哀自憐。

但當我開始執業、為著民眾的口腔衛生努力時,不時會接到現場掛號來求診,摀著臉頰說牙齒搖動、痛到受不了要拔牙的患者。臨床檢查後,多半都是因為嚴重的牙周病而造成齒槽骨流失,治療方針的確只剩下拔牙一途。但當中並不一定都是上了年紀的長者,也不乏中年、甚至二至三十歲的年輕人,有這樣嚴重的牙周疾病。拔牙的確是治療的手段之一,但若不是真的無法治療、無法處理,作為牙醫師其實也是不願每次都拔牙的。

牙周病的成因是甚麼?

牙周病的研究,在牙醫界其實已經有固定的一套診斷、治療方式,也在眾多研究中指出,牙周致病的成因,最主要就是口腔的衛生不良。所謂「口腔衛生不良」,白話來說其實就是刷牙刷不乾淨。

因為口腔中的細菌其實千百種,有好菌也有壞菌,而當食物經過、殘留在口腔中,這些食物殘渣也理所當然地成為「養細菌」最好的成分;時間久了,會在牙齒表面形成一種「生物膜」,單純地用漱口、沖水是無法清潔的。累積的細菌經年累月造成牙齒周遭的牙齦發炎、促進齒槽骨吸收、破壞,「地基」被破壞的成果,也就讓上面的「齒牙動搖」了。

牙周病的症狀與診斷

牙周病初期其實並不會有明顯症狀,可能有些人會在刷牙、使用牙線時會有牙齦出血的症狀,但其實不一定代表已經有「牙周病」,有可能只是暫時的清潔不良造成的「牙齦炎」。此時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每半年定期到牙醫診所或醫院檢查、洗牙,請醫師藉由專業的器械進行牙周疾病的診斷。

牙周病的診斷,一般是藉由「牙周囊袋」的深淺作為是否需要進行進一步治療的依據。所謂「牙周囊袋」可以想像是牙齒與牙齦間的縫隙,若遭到細菌長期占據、形成牙結石,破壞繼續向下方齒槽骨,形成一個大大的口袋,容納更多致病的細菌、食物殘渣等,就是「牙周囊袋」。而牙周囊袋內的致病因子,又因為日常潔牙無法清除,所以須更進一步的牙周治療。

牙周病的治療與預防

牙周病的治療以及預防,其實就是非常簡單的三個字:「清乾淨」。當有牙周囊袋的形成時,通常會建議由醫師操作專業的器械,去清除那些囊袋內的致病因子,這常需要一段時間的多次回診、追蹤與治療,而不可或缺的,就是病患自身的口腔清潔維持。醫師的專業清潔,可以想像成是一年一度的年節大掃除,將一些塵封已久的髒污去除,但日常也須做好清潔,否則牙周病也是會「復發」的。「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在牙周病上同樣是非常精確的,若是每天三餐飯後及睡前的潔牙能確實,將牙齒表面的「裡面(舌側)」、「外面(頰側)」、「咬合面」三個方位都清乾淨(刷牙至少三到五分鐘),搭配牙線或牙間刷清潔「鄰接面」,其實就不必擔心牙周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