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20.06.02 跟隨生命的領航者──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余廣亮醫師

  • 主題:人物故事
  • 期數:376(2020年6月)
  • 作者:採訪整理:蔡惠玲/照片提供:屏東基督教醫院

▲屏基獲頒第29屆醫療奉獻獎團體獎,蔡英文總統接見屏基原鄉工作團代表,圖右一為余廣亮院長。

人生的旅程總是充滿未知及驚喜,但是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余廣亮醫師始終跟隨著生命的領航者──耶穌,邁向前行。

余廣亮之所以會接受基督信仰,是因為以前一位行為不良的鄰居,生命被耶穌改變得著,余廣亮透過這位鄰居的見證分享,而信耶穌。余廣亮提到,小時候,他們家在香港居住在四坪的空間,有個年紀相仿的鄰居,常跟家人吵架,後來也開始吸毒,因為缺錢就會在家庭或學校裡偷或搶,這位鄰居的母親曾說,後悔把他生下來。

余廣亮的家後來搬到政府安排的租屋,便離開那裡,也沒有這位鄰居的消息。高二上學期,有同學邀請他參加學校團契,因為同學很熱心邀請,所以他勉為其難的參加,想坐在後面睡覺。沒有想到,分享見證的弟兄竟然是以前的鄰居,他已經在晨曦會戒毒,分享上帝如何改變他,並述說,初期戒毒不困難,但要持續戒毒不再吸毒,唯有倚靠耶穌的大能才能做到。
 
耶穌改變人的生命
 
余廣亮感到很訝異,上帝竟然可以改變他的鄰居,他想基督信仰很值得了解,於是高二下學期就決志,高三便受洗成為基督徒。余廣亮在天主教的家庭長大,小學、中學都讀天主教學校,也曾擔任神父旁的輔祭,所以他知道天地之間有一位神,只是他不知道這位神跟他之間的關係。余廣亮說,「我看到上帝改變這位鄰居,所以我想更認識基督信仰。」

也許因為從小的家境並不富裕,余廣亮體會到自己需要被幫助,若有能力也想去幫助別人。當時香港有部電視影集《北斗星》,內容提到擔任社工可以助人。當時,余廣亮看完電視影集,想高中畢業之後,大學可以去讀社工系,因為社工可以幫助人。後來,余廣亮的父親希望他去讀醫學院,但余廣亮考量在香港考試不容易,後來便來台灣考醫學院,順利考上高雄醫學院(現在高雄醫學大學)。

當時余廣亮剛信主,並沒有特別為前面道路向上帝禱告,但是上帝在他人生旅程中開啟道路,他就迎上前去。於是,余廣亮便從香港來到台灣就讀高雄醫學院。

高雄醫學院的創辦人、首任院長杜聰明是基督徒,將高醫的椰林大道命名為「史懷哲大道」,紀念史懷哲到非洲行醫的精神。對余廣亮而言,就讀醫學院成為醫師則是可以服務人群,相較於社工,服務範圍更具體,於是便在高雄醫學院順利完成醫學教育。

余廣亮說,他在家排行老四,從小成績並沒有特別優秀,所以他的個性較內向不喜歡多說話。完成醫學院教育且實習完之後,選擇專科醫師科別時,他考量因為自己個性較內向,便詢問學長「有哪個科別的醫師可以不用說話?」學長回覆他,「法醫或是麻醉科醫師。」余廣亮仍希望跟人互動,所以選擇成為麻醉科醫師。


▲余院長探訪獨居老人。

 行醫過程對生命的體會
 
余廣亮畢業後,他留在高雄醫學院任職,專攻麻醉科疼痛領域,長期研究安寧病房照護。在行醫過程中,讓他對生命有更深的思考及體會。

2002年,台灣面臨SARS疫情,當時他在高雄小港醫院擔任麻醉科主任,當時面對SARS病人,需要為病人插管使呼吸道順暢。但是,某次準備去負壓隔離病房為病人插管,必須先準備,例如:穿防護衣、護目鏡等,但等完成程序進入病房時,病人已經過世。這件事情讓他對生死有更深的體認。

此外,余廣亮成為安寧療護專科醫師,陪伴癌症臨終病人的過程,也逐漸發現,「一個人在面對死亡時,最難面對的並不是生命的消逝,而是自己未曾活出生命的價值。」、「病人在面對死亡時會感到恐懼,也會思考人生是否感到遺憾。」

所以,余廣亮曾幫助病患彌補遺憾,以至於病患可以安然離世。他回憶,那時有位大腸癌末的病患,余廣亮詢問他是否未完成的夢想,他說沒有。但余廣亮從病患的家人得知,病患有位弟弟已經多年沒有聯絡。

余廣亮聯絡病患的弟弟來到病床前,兄弟兩人相聚,彼此握手問候,沒有太多言語,但是病患好像內心的遺憾被滿足,於是幾天後就安然離世。
 
協助病患彌補生命的遺憾
 
後來,余廣亮已經在高醫服務17年,在幾年職場壓力之下,余廣亮感到「那時生活被事情填得很滿,日子一天天過,卻不知意義為何」。他想,若繼續在高醫留下來,必須要進行研究、教學及臨床,他思考,這是他人生要走的道路嗎?那時,他擔任安寧醫療專科醫師,照顧一位罹患癌症的老師,讓他對人生有更多的思考,於是在人生瓶頸有所突破。

余廣亮去探望這位癌末的老師,他因為病痛要求打止痛針,且不斷地說「不值得、不值得」,余廣亮不解便詢問。這位老師回覆,「人生路程這樣走一趟,很不值得。若是人生能重來,依然會選擇當醫師、教授,但是他會多一點時間陪伴家人。」

這位師長在面對人生終點所說的話,讓余廣亮更多的思考,當時他已經將近50歲,對於人生想有不同的選擇。直到屏基副院長王國揚醫師,詢問他是否願意擔任馬拉威醫療團團長,於是他去董事會面談,便通過面試,於是2003年,從高醫大借調至屏東基督教醫院經營的醫療團任團長一職,啟程去馬拉威,至2008年返回台灣。啟程去馬拉威,成為余廣亮步入人生 50歲的禮物,體驗海外工作及跨文化工作的甘苦。

為降低當地曾經高達14.2%的愛滋病罹患率,台灣醫療團負責的馬拉威北部地區於2004年7月成立愛滋病治療機構「彩虹門診」,取意《聖經》中,上帝以天上彩虹作為與人立約的憑據,代表愛滋病患永不被遺忘,隱喻醫者與病者同享上帝恩典。


▲108年,屏基開辦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
 
馬拉威成立「彩虹門診」
 
余廣亮表示,當時愛滋病患就診時,在辨識身分有困難,但是治療愛滋病有個重要關鍵,就是病患要持續不間斷的服藥,但馬拉威有很多人是連身分證都沒有,要怎麼建病歷追蹤呢?

而且,當時在馬拉威醫療團對於愛滋病給藥是免費的,但是附近的國家伊索比亞對於愛滋病給藥是要付費的。所以發現,若病患在第一個月以一個名字登記取藥,第二個月,病患再以另一個名字取藥,這樣就可以將取得的藥品販賣取得金錢。

所以最好的方式即是在愛滋病患就診時能辨識他們的身份,於是余廣亮與團隊在醫院研發一套指紋識別系統,有效追蹤病者用藥情況,「透過工程師的處理,把指紋變成一個看不出意義的數據,醫院記錄這個數據,並不存留指紋,也避開病人隱私的問題,而且,國際組織就安心了。」余廣亮跟團隊就運用指紋管理病歷。

就是因為避開隱私以及國家安全等問題,這套病人辨識系統還刊載於醫學期刊(LANCET)上,是我國駐外醫療團隊第一次發表在全球知名學術雜誌的相關論文。

2008年台灣和馬拉威斷交,整個醫療團隊必須打道回府。余廣亮說,「醫療團隊需要退出當地,但仍有5千多名愛滋病人等待診療。」於是余廣亮積極奔走,2009年順利申請在當地成立非政府組織「國際路加組織」,到現在仍繼續診治愛滋病患,至2020年診療人數約兩萬多人,也協助其他國家治療愛滋病患,共有15個愛滋病中心,總病人數大概七萬人。余廣亮也於2008年獲得第18屆個人醫療奉獻獎。

1953年,美國行道會宣教士白信德秉持「哪裡有需要,就到哪裡」的理念開辦畢士大診所,1956年由挪威協力會接辦診所並改名為基督教診所,展開山地巡迴醫療、麻瘋病人及肺結核病童救治,1958年,畢嘉士醫師在宿舍外治療結核病兒童,1960年,基督教行道會購地,1964年設立屏東基督教醫院。


▲余院長在馬拉威看診。

效法宣教士委身的精神
 
余廣亮表示,他曾經兩次見過已於2019年安息主懷的畢嘉士宣教士。畢嘉士於1954年在挪威威力差會差派來到台灣,最初服務於台北樂生療養院,之後參與創辦屏東基督教醫院,在台行醫30年,於1984年從屏基退休之後離開台灣。畢嘉士委身台灣偏鄉醫療,就如同一粒麥子落在土裡,所以屏東人深刻的記得他,他對台灣的感情也很深厚。

屏基效法宣教士精神,不論是偏鄉醫療或是海外醫療(例如:馬拉威、寮國、吉爾吉斯)都是長期委身,也因此屏基獲得13座醫療奉獻獎,在山地原鄉服務長達63年的屏基原鄉工作團隊,也於2019年獲得第29屆醫療奉獻獎團體獎。

余廣亮從2010年接任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至今,他表示,在醫療職涯,他從麻醉科主任、馬拉威醫療團團長、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上帝一步步擴張他的境界,這都不是他自己向上帝祈求,是上帝的帶領及恩典。

擔任屏基院長,需要決策及協調,也需要帶領團隊將醫院經營得更好,上帝也藉此改變他原本不擅辭令的個性,有很多機會需要去溝通表達,經歷他剛慕道時聽到鄰居的見證,上帝使不可能變成可能。

他也提及對信仰的反思,也許他去馬拉威,這是上帝的帶領,但是,若是他當時沒有去馬拉威,相信也是在上帝的計畫中。雖然無法得知哪個選擇是最好的,但在永恆及真理中,只要跟隨生命的領航者-耶穌,就是經歷上帝的恩典及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