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25.06.30 AI無法取代的關懷

  • 主題:專題
  • 期數:407(2025年7月)
  • 作者:蕭俐俐
◆蕭俐俐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醫學院腎臟科醫師


▲蕭俐俐醫師受邀至雲嘉高屏醫務聯禱會分享

現今正處於一個AI快速發展的時代,醫療領域自然也無可避免地受到衝擊與影響。身為一位基督徒醫療人員,我觀察到目前行醫的趨勢之一,就是「過度依賴精進的技術和設備」,而忽略了對病人最基本、最真實的關懷。

醫療技術的進步是否忽略了對人的關懷?

有一次我在醫院巡視病房時,接到急診室的電話,有位末期腎臟病的洗腎病人需要立即處理。當我和我的fellow走進急診室時,遠遠就看到病人坐在病床上用盡全身的肌肉呼吸。這時兩位年輕醫師正專注地觀看病人的超音波檢查。我問他們:「你們在做什麼?」他們回答:「我們在看超音波的影像。」我忍不住說:「這位病人需要立刻洗腎!病人就在你們眼前已經喘到不行,甚至無法平躺,為什麼你們連看他一眼都沒有,卻只盯著螢幕?病人早已用全身的狀態在告訴你,他現在需要幫助!」

AI無疑會成為未來醫療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我們更要思考的是:「該如何運用?該用在哪裡?」病人是有情緒、有感覺的「人」,不是毫無知覺的「物件」。當人生病了,他們的痛苦不只是反應在醫療儀器的數據上,更是在內心累積許多的煎熬與恐懼。AI或許能偵測病人的臉部表情及預測反應,卻無法真實體會病人面對疾病時的心情與壓力,並做出最即時且適當的處置。

傾聽,是最實際的關懷

我曾經照顧過一位中國籍的病人。剛開始我並不認識他,直到他開始洗腎後我們才有接觸。有一天,他告訴我,他原來的腎臟科醫師告訴他腎臟功能已無法恢復,需要開始洗腎。他離開診所後開車到了河邊,差點把車開到河裡面去,因為他覺得生命已經沒有希望。他開始洗腎後我成為他的醫生,我可以用中文與他溝通。有段時間我剛好出國,回到美國後,他一見到我便放聲大哭。他說,我不在的時候每天洗腎讓他承受極大的身心壓力,又加上語言隔閡,無法理解周遭人們的言談,最終陷入憂鬱。當下,我立刻打電話給一位即將退休、會講廣東話的心理醫師也是主內弟兄,請他務必看完這位病人後再退休。感謝神,這位醫師答應了,最終成功幫助病人走出憂鬱。

從「人」的角度去理解病人的需要

作為一位醫療工作者,如何表達「關懷」?我曾遇過一位病人,他總是簽到後就消失了。我叮嚀秘書,無論如何下次務必把他留下。某天這位病人再次來到醫院,我問他為何簽到完卻不看診。他說:「我不想讓你們覺得我遲到,所以我到醫院的時候,先把車子臨停在路邊,然後跑進來簽名。我必須趕緊出去把車子開走,到醫院附近找停車位,如果找不到停車位,我只好回家,因為這裡停車費太貴了,我付不起。」我口袋裡剛好有20塊錢,便拿給他說:「這是今天的停車費,你會願意留下來看診嗎?」他感激地答應了。後來,我將這位病人轉介給醫院的志工,請志工提供停車券給他,從此這位病人不再「簽到失蹤」。當病人有些狀況時,我們能不能進一步想想看,病人不來看診的原因是什麼?如果只靠AI來判斷的話,這樣的病人可能會被標註為「不配合的病人」,建議轉院。當我們從「人」的角度去理解病人的需要時,就能找到真正的問題,並且給予實際的幫助。

出手相助也是一種對病人的關懷

另外一次,我遇到一位患有高血壓的病人,問他說:「你怎麼都沒在吃藥?」他說:「醫生,我每天都要選擇要吃飯?還是吃藥?因為我身上的錢不夠,如果我吃飯,就沒錢買藥;如果我買藥,就不夠錢吃飯。」於是,我立刻請護士到醫院門診藥局詢問這位病人一個月的藥費是多少?護士回來說:「美金6塊錢。」我便掏出6塊錢給護士,請她幫這位病人拿一個月的藥。過農曆新年,這位病人送我一張賀卡,祝我新年快樂。打開後裡面放著6塊錢,病人也用行動表達了感謝。當我們看見別人的需要出手相助,也是一種對病人的關懷,不是嗎?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

陪伴,是醫護人員另一層次的關懷

英國畫家路克·菲爾德斯在1891年創作《穆勒醫生》,描繪一位醫師在病童生命最後一刻仍守在床邊的畫面,這幅畫深深觸動我。身為醫生,我們並不是完美的。當我們盡力做了一切我們能做的,仍然無法幫助到病人的時候,我們還能做什麼?我們可以到病人家裡去,坐在他們身邊,陪著他們。而關懷的另一個層次就是「陪伴!」

大多數醫護人員每日在醫院忙碌奔波,哪有時間停下來陪伴病人?我在美國常常白天看病人,傍晚再回去。我會在病人床邊拉張椅子坐下來,然後把腳翹起來雙臂交叉,跟病人說:「我一點都不急著走,我們來聊聊天。」一位新來的護士跟我說:「我剛來醫院工作,很多人都不認識,但是我記得您,您常常晚上七八點來看病人。」身為醫師,除了看診治療病人之外,我們還能為病人付出的關懷就是「陪伴!」

AI無法取代的是來自神的愛!

從基督徒的角度,AI無法取代的,是來自神的愛及生命,這愛及生命是住在我們裡面自然湧出的泉源。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我每次向團契的醫學生介紹自己,都說:「我是基督徒,其次才是醫生。」因為每天面對病人的痛苦,我若沒有神的愛和生命,就撐不下去。

我曾照顧一位38歲的非裔女病人,因糖尿病洗腎並截肢。她有一天一邊聽詩歌一邊哭泣,我問她原因。她說:「我問上帝,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要受這麼多苦?為什麼我在醫院躺3個月,沒有辦法回家?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越來越糟糕?」當下我什麼都沒說,分享了一首詩歌《10000 Reasons》給她。隔天,這位病人臉上帶著笑容,看起來很輕鬆,笑著對我說:「謝謝醫師,聽了這首詩歌之後,我不再把注意力專注在自己的問題上,而是專注在上帝為我做了什麼?!」

領受十架釘痕痛才能經歷重生的喜樂

我們是否領受過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的痛?經歷了那樣的痛,才能經歷重生的喜樂!身為基督徒都知道,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死在十字架上,流著血,為我們贖罪。1985年,我跟上帝禱告說:「我已經認識祢,與祢建立關係了,但是我還是沒有辦法領受耶穌被釘十字架的痛…」那一年受難日,我安靜地坐在教會裡面靜默禱告,突然間感受到耶穌釘痕的痛。那一刻,我不再只是頭腦知道基督為我受難、受死,而是親身體會與耶穌同釘十架、同受死及同復活,並從中領受重生的喜樂與力量。

幾年後,我的一位屬靈同伴50幾歲就罹患肺癌,癌細胞已經擴散到骨頭和大腦了,因為從醫生的角度來看,已經是末期了。那時候我每天開車邊開邊哭,只好把車子停到路邊哭完了再繼續開。當時全教會都在為她禱告,求神醫治她。我雖然是醫生,但是我信心不夠,沒有辦法做那樣的禱告。我向上帝祈求的是:「把她的癌症給我。她是牧師,救的是靈魂;我是醫生,救的是人的命。靈魂比命還重要,求祢把她的癌症給我,讓她活!」這是我發自內心的祈禱,如果沒有體會耶穌被釘十架的痛,我講不出這些話。自從與主一同經歷痛苦後,便能自然流露出對人的愛與憐憫。後來,這位屬靈同伴還是病逝了。有一天晚上我在禱告時,上帝給我這樣子的安慰:「我給她的工作已經做完了,我帶她回天家,息了一切地上的勞苦!」上帝沒有回應教會弟兄姊妹及我的祈求,但是我釋懷了。而且我清楚知道,神給我在地上的工作還沒有結束,需要繼續努力。

領受神的愛並且給出去!

除了口說「我愛神」或「神愛我」之外,我們是否真正領受過神的愛?基督徒最需要的就是「被神愛的安全感」,當你有從神而來的愛和安全感,就會非常有信心,頭可以抬得很高,知道我們是神的兒女。我們在醫院裡面照顧病人的時候,我們要知道我們給出去的愛和關懷是有根有基的,而且是有依靠的。身為基督徒醫護人員,要把神的愛傳遞給病人,我們不能領受神的愛,卻不給出去。

有時我到病房看病人的時候,我會把窗外的風景拍下來,分享給躺在病床上許久的病人看,讓他們也能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不是被困在小小的病房裡。我們也常分享美食的話題,有些病人出院後,會邀請我一起吃飯,讓醫院同仁們感到不可思議。身為基督徒醫師的職責,不只是幫病人看病,更要讓病人感受到生命的寬廣與真誠的陪伴。

最後,我用以弗所書5章1-2節與大家共勉:「所以,你們該效法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於神。」願每一位基督徒醫護人員,不論身在何處,都能散發從神而來的馨香之氣,使病人在我們身上看見神的愛與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