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TICLE最新文章
ARTICLE最新文章
2025.06.30
失智症的醫療與照護(四) 失智症的復健
◆卓良珍醫師 路加傳道會董事長/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特約主治醫師
一、前言:
失智症的預防就是復健,復健能預防失智症更趨嚴重。以晚發型阿茲海默症為例,自40歲類澱粉蛋白
Aβ便開始在腦內沉澱,50歲過磷酸化的
Tau蛋白在神經元內集結,60歲神經元累積過多的
Tau蛋白造成神經元死亡,大規模發炎,累積的
Aβ集結成斑塊,壓迫腦神經纖維的傳遞功能,引起腦部萎縮,呈現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近70歲漸漸地出現記憶力、思考、計算判斷、注意力等智能障礙。隨著神經元的凋零、死亡而出現幻覺、妄想、激動、四處徘迴等症狀,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最後出現步行困難,甚至完全臥床。從臨床症狀出現到死亡平均餘命8~10年,範圍2~26年。
臨床症狀出現之前,腦部已經有一大堆
Aβ及過磷酸化的
Tau蛋白,只是認知功能尚未明顯障礙,此時「預防」可以延緩或降低失智症的風險。而「復健」則是有了臨床症狀之後「逆水行舟式」的緩和失智症的進展。執行近期記憶力儲存及調節壓力功能的海馬迴有「神經幹細胞」會因著學習、動動腦、身體活動、人際互動、抗憂鬱劑等而活化,也會因著壓力、憂鬱、老化而萎縮。因此做好復健,可以活化海馬迴神經幹細胞,彌補短期記憶力的欠缺。
二、神經生長因子的奧秘:
神經滋養因子(
Neurotrophic factors)包括神經生長因子(
NGF),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
BDNF)、神經滋養素3及4/5,刺激
TrK型蛋白催化酶受體蛋白等。神經生長因子藉著各種身心活動的刺激,從神經樹狀突纖維往神經細胞體傳送化學訊號給基因組,再從基因組發回訊息刺激神經軸突增長及變大,來代償凋零而不能再生的神經細胞功能,並且活化海馬迴神經幹細胞,降低認知功能的頹退。馬太福音13章12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就是「用進廢退」的道理。頭腦愈用愈靈光,神經突觸變大,不用則愈來愈萎縮。
趁早養成生活好習慣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發生,而罹患失智症後才改善生活習慣,有如逆水行舟,雖然辛苦些,但延緩失智症惡化的復健措施,永遠不嫌太遲。
◆內因性神經生長因子:
例如:學習訓練、頭腦體操、身體運動、充足睡眠、心理治療(包括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園藝治療、舞蹈治療、懷舊治療、娛樂治療、人際互動、教會的團契活動等)。
◆外因性神經生長因子:
例如:環境刺激、陽光、精油按摩、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薑黃素、戒菸、戒安眠藥等。
◆抗氧化食物:
包括:綠色地中海蔬菜、植物油、深海魚油
Ω3的
DHA及
EPA、兒茶素、紅酒、咖啡,每天服用維他命
E400國際單位加維他命
C500毫克等。降低
β類澱粉蛋白的凝聚,減少神經類澱粉斑塊的數量。
三、提升內因性神經生長因子:
1. 注意個人衛生的維護:
失智患者疏忽個人衛生,容易感染疾病而惡化失智症。要勤洗手、洗臉、洗澡、剪指甲,衣服、被褥常換洗、曝曬、入公共場所戴口罩、生活環境保持乾淨、整潔。
2. 多做身體運動:
失智患者常因行動不便、乏力,害怕意外傷害而不敢外出及運動,以致體力更差,且外界環境刺激降低,更造成認知功能減退。除了身體的有氧運動之外,走路是最好的運動。做家事、園藝、種菜等活動亦有益於失智症的復健。
▲有氧運動
3. 鼓勵參加社團活動:
失智患者害怕出門發生意外,整日退縮在屋內,生活圈變小,不但顯得孤單寂寞,且會產生感覺剝奪,加劇憂鬱症及失智症的嚴重度。美國醫療總監
Vivek Murthy於2023年5月發布了「孤獨和隔離流行病」的研究表明,孤獨和孤立與心臟病、失智症、中風、抑鬱、焦慮和過早死亡的風險增加有關,孤獨對個人的危害就像每天吸15支菸一樣,對於身體健康的危害甚至比肥胖和缺乏身體活動所造成的害處還要大。參加社團活動不但有歸屬感,減少孤獨與失落感,並且有社會支持及人際互動的機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溝通、交誼可刺激大腦語言中樞的活絡,語言中樞神經細胞的突觸會變大,而預防失智患者說話能力及語意理解力的崩解。
4. 社會支持系統:
社會支持的理論於1976年由
Cobb所倡導,他認為社會支持包括愛、被愛與關懷、自尊心、價值感、人際間的相互施惠、彼此之間的瞭解、體恤及互相的溝通、聯繫等,皆可以緩和生活的壓力,減少疾病的機會。當嬰兒依偎在母親懷裡吃奶,滿足了飽足的生理需求,產生安全感、被愛與歸屬感,是社會支持的基本原理。被環抱的嬰兒及授乳的母親皆會產生催產素
Oxytocin,催產素不只帶來愉悅的感覺,也奠定了承諾
Commitment的責任感,這即是社會支持的展現與效果。
▲社會支持的基本原理
5. 充足睡眠:
白天會釋放葡萄糖,讓我們有體力工作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於夜晚會降下來,全身鬆弛我們才能入睡。同時血清素透過腦內松果體的兩個轉化酶,於夜晚時釋放褪黑激素完成入眠機制。
(1)睡眠的益處如下:
(Ⅰ)身體的休息:占睡眠80%的常型睡眠以副交感神經作用為主的同化作用
Anabolic,儲存熱量、恢復身體疲勞,促進生長激素、細胞修復。
(Ⅱ)調整激素平衡,促進生長荷爾蒙及免疫力。
(Ⅲ)去除腦內代謝的廢物及不重要的訊息。
(Ⅳ)整理並固定永久記憶力。
(Ⅴ)大腦的休息:占睡眠20%的異型睡眠,以交感神經作用為主要的異化作用Catabolic消耗熱量。
(Ⅵ)異型睡眠REM期的夢境之中,療癒情緒傷痛、解答困難問題,恢復精 神疲勞。
(2)剛入睡的黃金90分鐘(即熟睡階段)屬於常型睡眠(
Non-REM Sleep)的深眠期,此時生長激素分泌最多,促進細胞修復及增長,使肌肉骨骼強健的階段,免疫力增加。然而,老年人的黃金90分鐘愈來愈少。
▲上圖:睡眠能促進生長激素分泌
下圖:REM睡眠階段
6. 動動腦的益智活動:
大腦也是用進廢退,動動腦的活動包括讀書、背字典、寫日記、益智方格遊戲、打牌、麻將、下棋、彈奏樂器、做家事、顧小孩、小組討論等。只有主動學習新事物,並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才能讓腦細胞生存,若缺乏生活的動機及活力,將會失去腦神經細胞。有些益智遊戲可以改善小孩的教育,也可以增進成人的記憶力、問題的解決能力、處理事情的速度,預防失智症。2012年
Woods 等人系統性的回顧文獻後發現,認知訓練及復健數月後改善了記憶力、生活品質、提升情緒及改善溝通技巧。
四、提升外因性神經生長因子:
1. 均衡飲食:
失智患者有時會大吃一頓,有時卻拒食,若有偏食的習慣,會造成營養不均衡、消化不良,加重失智症的進展。應該少吃油膩、內臟、太鹹或甜食,每天服用益生菌及阿斯匹林(切忌混用銀杏易出血),減少血小板凝集在血管壁,保持血液的暢通。吃素者應補充適量的維他命
B群,維他命
B12,多吃綠色蔬菜、橄欖油等地中海飲食,每天補充
EPA、
DHA及維他命
D3、鈣及鎂,服用維他命
E400
IU及維他命
C500
mg有抗氧化作用、去除自由基降低
Aβ的凝聚及腦斑的沉澱。
2. 戒除香菸:
抽菸容易導致血管型失智症。香菸的尼古丁會誘發動脈硬化,使全身血管變狹窄。抽菸時吸入的一氧化碳會增加體內的氧化自由基及發炎反應,產生大量代償性(為了增加氧氣)的紅血球而使血液變黏稠堵塞血管,逐漸使神經細胞退化,影響記憶力。2020年的
Lancet期刊強調,抽菸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30~50%。
3. 環境要光亮、鮮明、活潑:
狹小、沉悶、單調的環境,因感覺剝奪減少了知覺功能的刺激,而容易憂鬱生病。加上失智症的判斷力差,知覺功能遲鈍,杏仁核神經細胞的退化,對周遭環境的事物產生誤解、疑心,導致安全感受威脅而激動不安。因此,住處要寬敞通風、乾淨整潔、光線明亮,家具擺設不要時常更換,要有優美的音樂配合,藉以刺激知覺功能的靈敏度,減少退化。
4. 慢慢來:
老年人的節奏逐漸緩慢下來,是神的恩典,保護老年人避免意外。老年人需要較長的時間去完成一件事且拿捏不準,尤其是必須在短時間內迅速反應的行為更是如此。例如:過馬路走到一半時,常常因為碰到紅燈必須止步而急切萬分。做事宜提高精確度來換取速度,每日的活動量與範圍需依自己狀況而節制,避免突然起立產生姿勢性的低血壓。
5. 參加義工:
「施比受更有福」的義工可以減少孤獨感、無用感、保持自尊心及價值感,完成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降低認知功能的退化。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患者仍存留自我照顧的能力,退休之後若能夠擔任義工、幫忙同樣是失智患者處理日常生活或參加各種活動,主動協助他人,為自己帶來無比的成就與快樂,減緩失智症的頹退。
6. 戒除安眠藥:
管制的安眠藥大多含有
GABA抑制作用,短暫壓抑意識狀態而入眠的治標作用;同時在海馬迴的
NMDA受體阻斷麩胺酸跟鈣離子產生近期記憶力儲存的磷酸化(氧化)作用,久而久之就會患上失智症。並且含
GABA的安眠藥在夜晚無法降低壓力荷爾蒙
Cortisol所產生的真實睡眠,進而併發三高、憂鬱症、骨質疏鬆、感染及癌症。
以血清素漸漸取代含
GABA的安眠藥,並持續服用血清素,它是神經滋養因子,有裨益於大腦神經細胞。
7. 安撫與陪伴:
陪伴失智者,跟他做朋友,藉以維護其安全感、愛與被愛、歸屬感、自尊心及價值感等,增進其人際關係與社會生活的和諧。非語言之溝通,身體的接觸,握握手、輕拍肩背、撫摸臉頰、額頭、擦乾眼淚等。失明的患者較敏感,不宜輕易地撫摸他們。不宜時常更換照顧者或請陌生人代班。
8. 芳香精油按摩:
皮膚跟神經系統的胚胎演化皆屬於外胚層,皮膚佈滿了感覺神經終板,對外界觸覺的刺激較敏感。迷迭香具有抗氧化及抗發炎的作用,能保護細胞免於受氧化自由基的傷害。使用迷迭香輕輕按摩背部或經由鼻子吸入刺激嗅球幹細胞,有助於活化海馬迴幹細胞,降低失智症的退化,對老年人不宜太用力按摩,避免骨折,也不宜按摩前胸。
▲芳香精油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