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6.11.25 從接受到給予──臺灣醫療宣教的軌跡

  • 主題:本月主題 / 醫療傳道
  • 期數:333(2016年11月)
  • 作者:施富金
基督信仰傳入台灣的歷史背景

臺灣在南島民族發展上有重要地位,為起源地(原鄉)之一。1學界從考古、語言、人類學的證據推論,有「出自臺灣」(Out of Taiwan)之說,因為:

臺灣有豐富的南島語言,近四億人口的南島民族泛指最北從臺灣,最南到紐西蘭,最東從南美外海的復活節島,最西到非洲東岸外海的馬達加斯加,東西橫跨兩萬五千公里。近三十年來,人類學家自考古語言資料推論,南島語族離開亞洲大陸,首站到達臺灣,是移民海洋諸島的出發地。

南島語系有一千兩百多種語言,分十個次語系,其中臺灣占九個(發展為二十六種語言),另一個是「馬來玻里西尼亞」(發展為一千兩百多種語言)。臺灣原民的二十六種語言是寶藏,2000年著名的賈德梅森‧戴蒙教授(Jared Mason Diamond)2 在《Nature》雜誌說:「這是臺灣給世界的禮物。」

在考古與DNA上,2016年10月4日《Nature》報導由澳洲主持,美、德、愛爾蘭學術機構合作的研究,報告中以新技術比對遺骨DNA,證明南島民族的共同祖先拉比塔人(Lapita),於三千年前來自臺灣或菲律賓北部。

「出自臺灣」說的根據尚包括,原民有山林燒墾、繩紋、陶器、檳榔、小米、芋頭等生活文化特徵。並且臺灣有「構樹」此共生物種,俗稱「鹿仔樹」,樹皮可造紙、織布。


醫療宣教傳入台灣的蹤跡

16~17世紀,臺灣受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三大世界強國影響,從1624~2016年,共歷經六國統治,前後為荷蘭、西班牙、鄭成功(共三世)、滿清政府、日本與中華民國。3

對台灣宣教友重大貢獻的宣教師

17世紀

17世紀荷蘭派遣三位牧師,共任職三十四年(1627~1661)。
  • 甘治士(Georgius Candidius):在臺任職十年,含第一任(1627~1631)、第二任(1633~1637)是第一位來臺的基督教宣教師。他開啟對「西拉雅族」的宣教事工,並設立學校教育原住民。他首創「新港文書」,乃臺灣歷史上最早的羅馬字書寫系統。
  • 尤羅伯(Robertus Junius):在臺任職十四年(1629~1643),是第二位來臺的基督教宣教師。他為五千四百名以上的西拉雅原住民受洗,並為一千對以上夫妻舉行基督教典禮,培育了五十多名本地人作為原住民學校的師資,並設立學校教育原住民,教導用羅馬字母書寫「番語」。另外,他設立「蕭壟小會」讓原住民參加,並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神學機構,訓練宣教師往臺灣宣教。
  • 范布鍊(Simon Van):在臺任職十八年(1643~1661)。1643年設立臺灣第一個教會組織:大員「小會」(Kerkenraed or Consistory),1659年在「蕭壟社」(今台南市佳里區)成立第一個神學院,有計畫地培訓臺灣神職人員。1661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校務隨之中止。
18-20世紀
  • 臺灣宣教之父馬雅各醫師(James Laidlaw Maxwell,1836-1921)與Mary Anne Goodall夫婦,1865年在臺南創設新樓醫院。  
  • 臺灣女婿黑鬍番: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在臺灣宣教二十九年(1872-1901),以燃燒的愛、疼痛的心走過佳美腳蹤,設立偕醫館(馬偕醫院前身)。  
  • 宋雅各醫師夫婦(George V. Ferguson,-1965)在臺灣十三年,恢復偕醫館的醫療傳道工作,為馬偕紀念醫院籌備者,於1912年開院。  
  • 臺灣初代女醫:依利沙伯(Elisabeth Christie,1864-1901)或稱宋忠堅牧師娘(Mrs. Ferguson)。  
  • 護士烈以利姑娘(Isabella Jane Elliot,1881-1971),開辦看護婦學校,擔任馬偕紀念醫院護士長。  
  • 臺灣癩(痲瘋)病醫療之父:戴仁壽醫師(George Gushue-Taylor,1883-1954)與馬嘉麗護士(Margery Miller,1882-1953)夫婦。  
  • 行醫典範:(老)蘭大弼醫師(David Landsborough,1870-1957)與連瑪玉宣教士夫婦、(小)蘭大弼醫師(David Landsborough III,1914-2010)與高仁愛醫師(Jean Murray Landsborough,1920-1993)夫婦,1896年設立診療所(彰化基督教醫院前身)。  
  • 上帝在編織,以愛報仇:井上伊之助(1882-1966),1911年以約聘醫務人員身分來臺,對新竹、臺中、南投山區原住民(特別是泰雅族)宣教。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被遣回日本。  
  • 臺灣本地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彭清約醫師(長老)(1887-1969),於高雄新興教會、鳳山長老教會、前金傳道所服侍,致力醫療福音事工。  
  • 臺灣乞丐之父:施乾(1899-1944)與清水照子夫婦(1909-2002),興建「愛愛寮」養護所。  
  • 孫理蓮(Lillian R. Dickson,1901-1983)與基督教芥菜種會(The Mustard Seed Mission),建立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埔里基督教醫院前身)。  
  • 臺灣的阿嬤:瑪喜樂護士(Joyce Meredith McMillan,1914-2007),人稱「美國媽祖」,開辦彰化二林喜樂保育院。  
  • 謝緯醫師(1916-1970),埔里基督教醫院首任院長、二林基督教醫院創辦人。  
  • 仁心仁術的草地醫生、臺灣史懷哲、盲人之父:陳五福醫生(1918-1997)與陳連年牙醫夫婦,開設羅東五福診所。  
  • 戴德森醫師(Mercy Leroy Ditmanson,1919-2000)夫婦,1961年開辦嘉義信義會診療所(嘉義基督教醫院前身)。  
  • 為主服務的忠心良僕,花蓮門諾醫院前院長:薄柔纜醫生(Roland P. Brown,1926-迄今)夫婦,1994年退休返美。  
  • 1956年傅德蘭醫師 (Kristoffor Fotlanad)、1958年畢嘉士醫師 (Olav Bjorgaas)和美國行道會,合力辦理挪威協力會診所(屏東基督教院前身)。  
  • 羅慧夫醫師(M. Samuel Noordhoff,1927-迄今)在臺行醫四十年,秉持愛能彌補(Love Makes Whole)的精神,於臺北馬偕醫院、林口長庚醫院服務。  
  • 韓偉(1928-1984)與韓吳期敏夫婦,成立中華醫藥傳道會(Chinese Christian Medical Mission,CCMM,路加傳道會前身)、陽明醫學院與護士福音團契。1979年,CCMM接手芬蘭宣教士於1967成立之恆春基督教醫院,協助經營五十年。  
  • 譚維義醫師夫婦(Frank Dennis,1929-迄今),1969年臺東基督教醫院開幕。
目前台灣醫療宣教的發展現況

目前臺灣醫療宣教正在蓬勃發展,跨院校基督徒醫療從業人員、師生,與多元教派教會之牧長與醫療志工合作,一起積極:
(一)在專業上不斷提升醫療品質,通過專科與行政評鑑。
(二)基督教醫院重視院牧部發展,向病人與家屬傳福音。
(三)非基督教醫院則成立醫務團契,與跨宗派教會結合,進行病房探訪與祈禱(宗教)室傳福音事工。
(四)轉介關懷個案與家庭進入教會,亦有跨院互相轉介。
(五)舉行分區醫療聯合禱告會,彼此接納、激勵、凝聚共識。
(六)與史懷哲基金會合作,培訓靈性關懷師。
(七)在醫療第一線、學術界、地方與中央官方積極任事,發揮影響力。
(八)向東南亞外勞與中國外配傳福音。
(九)積極往非歐美區傳福音,特別是中國、蒙古、蘇聯、日本、東南亞、中亞、非洲、澳洲、中南美洲等。

未來台灣醫療宣教面臨的挑戰

未來臺灣醫療宣教面臨的挑戰,關鍵為領袖培訓與使命傳承,建議發展策略有:
(一)教會:鼓勵會友投入醫療專業與科技業,且成為醫療志工與靈魂醫院。
(二)雙福觀念:福音與福利。
(三)一條鞭觀念:整合急性醫療、慢性醫療、長期照護。
(四)全人關懷模式:個人(身、心、靈、社會面向),加上家庭、社區、社會,並且進行國際合作。
(五)結合醫療與教牧培訓體系的角色:臺上領袖,臺下僕人。
(六)醫療福音機構(例如TCMA、CCMM):協助跨區且跨專業領域的網絡資源整合(醫療、保險、管理、出版社、影音媒體等)。
(七)差派優秀的「職場宣教士」:具備使徒、教師、傳福音的恩賜,好像摩西與保羅。
(八)多層傳承(每隔五歲)並長期委身(至少一世代十年):在當地執行醫療、傳道與訓練在地門徒。
(九)同文化與跨文化宣教同時進行:培訓具多文化觀的新一代領袖,親自指導新一代去爭戰得連勝、管理得富強。

註解
  • 註1  自由時報編輯社著。《社論-他們的祖先都來自台灣》。台灣:自由時報,2016年10月7日。李龍雄著。《南島語族與台灣原鄉的關係》。台灣:自由時報,2016年10月10日。
  • 註2 《第三種猩猩》、《槍砲病菌與鋼鐵》、《大崩壞》等三本書作者。
  • 註3  關於16~17世紀台灣重要教會歷史紀錄,延伸閱讀請見路加雜誌321期《典型在夙昔》。

參考文獻
  • 自由時報編輯社著。《社論-他們的祖先都來自台灣》。台灣:自由時報,2016年10月7日。
  • 李龍雄著。《南島語族與台灣原鄉的關係》。台灣:自由時報,2016年10月10日。
  • 郭乃惇編著。《基督教首傳臺灣》。臺灣:雅各,2009。
  • 郭乃惇編著。《基督教初傳臺灣》。臺灣:雅各,2009。
  • 施富金著。《典型在夙昔》。台灣:路加雜誌321期,2015,。
  • 施富金述,魏棻卿撰。《月光之上:收集眼淚的天使》。台北:同心國際傳播公司,2015。
  • 路加傳道會著。《臺灣基督教醫院簡介》。台灣:路加傳道會,2016。
  • 陳宏文著。《馬偕博士在臺灣》(George L. Mackay D. D. in Taiwan)(增訂版)。臺灣:中國主日學協會,2013。說明:回顧馬偕在臺灣走過的佳美腳蹤,紀念馬偕來臺宣教125週年--燃燒的愛、疼痛的心。
  • 連加恩著。《給我十萬個靈魂》。台灣:格子外面文化,2015。
  • 鄭仰恩主編。《信仰的記憶與傳承-臺灣教會人物檔案(一)》。臺灣:人光出版社,2009。
  • 鄭仰恩主編。《信仰的記憶與傳承-臺灣教會人物檔案2》。臺灣: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教會公報社,2013。
  • 魏外揚著。《宇宙光創社20週年紀念文集-他們寫過歷史》。臺灣:宇宙光出版社,2016。
  • 蘇文魁著。《從馬偕博士說起-臺灣女婿黑鬍番》(Taiwan’s Son-in-law Dr. George Leslie Mackay)。臺灣: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教會公報社,2015。
◎此文PPT版,發表於2016/10/15北美路加醫療宣教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