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最新文章

2017.03.02 墳墓事件──剔除復活,基督信仰的核心隨即崩塌

  • 主題:專題──復活節
  • 期數:314(2015年4月)
  • 作者:N. T. Wright
復活節的意義
 
在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刊出耶穌墳墓的報導之後,在復活節聖周,有人於廣播節目上表示耶穌的遺骨是否還躺在巴勒斯坦其實並不重要,他說:「我期待死後上天堂,到時候我不會帶著自己的遺骨,我覺得耶穌應該也不會。」
 
我猜,這種類似的想法是相當普遍的,因此更必須指出其中錯誤。相信耶穌的復活並不僅只於相信耶穌死後「上天堂」,如聖徒或殉道者一樣光榮地進到上帝面前。猶太人相信很多人死後都會如此;那不是新事;那不是「新聞」。復活節信仰是相信耶穌出死入生,以全新的身體活著,他舊有的肉體被改變成為有新特徵、新功能的身體。保羅是首位書寫復活議題的基督徒,他從耶穌的復活歸結出我們未來的復活,他說在末後的日子,人的身體會被「改變」。他用植物和種子作比喻。我們的身體不會被丟棄;而是被改變。
 
所以,依初代基督徒的看法,復活的意義是什麼?還有對二十世紀末的世界和教會而言,復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舊約聖經表明永活的上帝有一天將終止以色列的流亡和壓迫,而初代基督徒很快就明白,耶穌事件對猶太信仰的意義。上帝藉此要解決全世界的邪惡和不公。這就是「照聖經所說」復活的意思:那實現了先知的應許和猶太人長久以來的盼望。簡而言之,復活顯明了十字架是勝利,而非失敗。
 
如保羅所說,「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裡。」(哥林多前書十五章17節)如果基督復活了,就表示他在十字架上勝過死亡,也勝過罪,也永遠地勝過一切邪惡和不義。復活節揭示了上帝對世上疑難的回答。

初代基督徒相信,耶穌的復活實際發生在這個真實的世界,並不是超驗、靈性或跳脫現實發生在另一個世界的事情。同樣地,復活帶來的信息絕對不是「死後有來生」。人死後的確有來世,上帝的子民將承接那個世界;然而重點是,那並不是大多現代西方人以為的那種「來世」。那是上帝的子民擁有新的身體,就像耶穌的身體,一同活在上帝將要做成的新天新地。
 
復活節為何重要
 
復活的信息是,當今的世界很重要;這個世界的疑難和痛苦很重要;永活上帝已經用祂的醫治和勝過萬事的愛,在這個世界佈下關鍵的橋頭;憑著那強烈的愛,當今世界的一切邪惡、不義和痛苦,如今都因醫治、公義和愛已在那天得勝,而有了解答。這就是我們之所以禱告說:「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坦白說,復活節是對這個禱告的首個回應。
 
如果復活節只是相信上帝為每個人或一些人,預備了舒適美好的來世,那麼基督教信仰就只是空中閣樓,不是在地如在天。如果復活節只是相信耶穌撇下墳中遺骨,就「靈魂」的意義上復活,那麼基督教信仰就只是看世界自作自受,不是在地如在天。如果復活節只是我,或許還有你,在今生提升個人的靈性層次,那麼基督教信仰就只是激勵人心,不是在地如在天。那只專注於自我、自身生存、自己對上帝的感覺、自己的靈性,而不是對外專注於上帝和上帝所造、如今依然十分需要天國福音的世界。
 
如果耶穌基督真的從死裡復活,基督信仰就如新約聖經所說是:給全世界的大好消息,這消息能激勵人心,因為它不僅只是激勵。永活的上帝永遠地解決了邪惡,現在仍然藉著祂的靈,為我們和這個世界,行祂在第一個復活節為耶穌所行的事。
 
因此,我們用實質的東西:洗禮的水、聖餐的餅和酒,來紀念復活節。復活節是關於永活的上帝聲明祂掌管世界的空間、時間和萬物。所以基督徒用蠟燭、鮮花、薰香、遊行、標語還有音樂來慶祝復活節:永活的醫治者已經恢復了這個受造的世界。所以我們在大齋節期(Lenten)之後慶祝復活節,那齋戒不是出於重複犯罪的愧疚,而是出於歡喜地慶祝上帝所造之美好與豐富。
 
如何慶祝復活節
 
復活節的慶祝呼喚每個人要因上帝的聖潔歡欣:不是消極、陰鬱的聖潔,而是積極地獻上自己,知道祂的道路是真光,帶來真滿足。因此,在一個不義、暴力、墮落和各種惡事依舊肆虐的世界、國家和地區慶祝復活節,是最有力地象徵了我們不會容忍這些事情──上帝不會容忍這些事情──而且我們會行動、會計畫、會禱告且會投票,靠著上帝的大能實踐耶穌的勝利。真實的復活節信仰、真實地慶祝復活節,以及復活節真實的聖潔,這些必要奠定於復活節的真實命題之上。
 
馬克思(Karl Marx)和其他人嘲笑基督教哄騙人滿足於自己的命運,或止於觀望別人的悲劇與不義,因為它只談論未來的靈魂天堂以及現今的靈性經驗。這些嘲笑不無道理,一但基督信仰被稀釋減弱,企圖聲稱耶穌的軀體就如同約翰‧布朗(John Brown),躺在墓中腐爛,但靈魂一直前進(譯註:約翰布朗之歌歌詞)。但這完全錯失了基督教對復活的中心理念。
 
注意,在福音書中所有首先目擊復活的證人都「奔跑」了起來:女人從墳墓跑走,彼得和約翰跑向墳墓,住在以馬忤斯的門徒奔回耶路撒冷。今日教會的這種活力在哪裡呢?這種上帝所賜、等不及要向世界宣傳並實行好消息的活力在哪裡?這活力如果不再,是不是因為有太多基督徒被哄騙,以為上帝不真的在乎關心這個世界,所以耶穌的復活並不發生在這個世界,所以唯一重要的事情是我自己在另一個世界的救贖?
 
耶穌的身體復活,並不是讓基督徒選擇、信不信由你的事情。除去它,一切就都不同了。除去之,馬克思大概可以控訴基督教忽視有形的世界。除去之,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大概可以說基督教是滿足願望的宗教。除去之,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大概可以說基督教是弱者的宗教。接受之,你的信仰就可以承擔認馬克思、佛洛伊德和尼采作先知的後現代世界;你可以用復活節的消息反將他們一軍,因為上帝的愚拙總比人智慧,上帝的軟弱總比人強壯。
 
因此,那些慶祝主耶穌基督復活大能的人,有令人驚異而不可推諉的責任。當我們說「哈利路亞!基督已復活」,就是宣告耶穌是世界的主,目前在世上作首的並不是主。當我們唱古老的頌詩:「猶大的獅子斷開鎖鏈,粉碎毒蛇的頭」,是否已預備好要將那勝利付諸實現?我們是否準備好,要為了在本地或在遠處默默受忽視與不公平壓榨的人發聲或採取行動?我們是否準備好,要在餐桌上、咖啡吧和會議室中,為福音的真理發聲?
 
坦白說:復活節若不是好消息,世上就沒有好消息。但它若是──如果耶穌基督真的復活了──那麼復活日、復活的信息就是真光,當它升起,其他的日頭都要黯然失色。
◎本文編譯自christianitytoday雜誌,第42卷第4號,1998/4出版,原題為「Grave Matters」。
◎萊特(N. T. Wright)是英國李奇斐座堂(Lichfield Cathedral, Staffordshire)的教長,《上帝配得一切(For All God's Worth: True Worship and the Calling of the Church)》的作者,本文節選自該書(Eerdmans出版社,1997年版)。